第801章 左良玉的覆灭(2)


 左良玉率部离开九江时,在九江城南100里外的德安,吕大器、施华风正在研究九江一带的地形图。 

 吕大器、施华风接到兵部命令后,立即率部离开南昌,赶往九江,今天终于赶到了德安。由于驻守德安的士兵已被阎养正调往九江,因此吕大器、施华风在德安并没有看到一个明军士兵。他们刚到德安,就收到了阎养正的电报,说是九江水师和石钟山炮台的守卫都投靠了左良玉。左良玉围攻九江城,没讨到便宜,留下2万人马围困九江城后,率余部东进了。 

 吕大器、施华风刚想跨上马继续前进,几个斥候回来了。 

 斥候甲报告道,前方50里没有发现叛军。 

 斥候乙报告道,在星子镇一带有数万叛军正在渡湖。 

 左良玉部长江右岸的陆上部队达10万,加上家属,人数足有40万,除了吴学礼率领的围困九江城的2万人马及他们的家属外,江右岸至少还有30万人需要渡过鄱阳湖。这么多人是不可能全部在九江城东40里的南湖嘴(也称南湖咀)一带渡湖的,因此他们沿着鄱阳湖西岸的南湖嘴(今新港镇)、青山镇(今姑塘镇)、长岭(今海会镇)、星子(今庐山市)一带渡湖。 

 施华风忙问斥候乙:“在星子镇渡湖的叛军有多少条船?” 

 斥候乙说道:“大大小小有50多艘船。” 

 “最大的船是什么船?” 

 “400料的木船。” 

 施华风手下有5千人马,其中有2千人马是他带到南昌的,这2千人都配发了燧发枪。他听完斥候乙的报告后,对吕大器说道:“我有个建议。” 

 吕大器说道:“你有啥建议?” 

 “我们没必要全部去九江了。” 

 “为啥?” 

 “左良玉在长江右岸的部队应该都是在鄱阳湖西岸,也就是在庐山的东麓一带渡湖。左良玉的水师急于要东进,不可能拐入鄱阳湖用于步军渡湖,因此步军渡湖用的船都是他们在岸边搜刮来的。400料木船如没有私增船身尺寸的话,正常能载运250人,考虑到他们都拖家带口,一定还带着很多车辆、家具、餐具、细软,因此最多只能载运200人。其它400料以下的木船还载不了200人。星子镇的叛军靠50多艘大大小小的船来渡湖,不是一下子能运完的。” 

 “你的意思是说由我们来干掉他们的尾巴?” 

 “对。现在长岭、青山、南湖嘴一带肯定也有左良玉的部队在渡湖。我们何不与阎总兵一起围歼这股部队?” 

 “有道理。可兵部给袁总督、阎总兵的命令是固守九江城,让我们火速增援九江。” 

 “围困九江城的只有2万叛军。据我所知,阎总兵手下有3千名燧发枪手,还有几十门大炮,对付2万叛军绰绰有余。” 

 “好,我们来研究一下。” 

 于是吕大器、施华风蹲在地上,开始研究地形,草拟作战计划。 

 星子镇鄱阳湖以西是庐山,庐山东麓有狭窄的平原,星子镇、长岭镇、青山镇就位于该平原上。庐山的西部是九岭山的北部余脉,九岭山北部余脉的西部是幕阜山。庐山、九岭山之间有一条宽6-20里的谷地,这个谷地就是德安到九江的通道。九江城西是八里湖、赛湖(也称赛城湖),湖北岸距长江最窄处只有2里左右,湖南岸是低丘山陵,这些丘陵中有很多条通道,但是有一条接近南北向的河流流经丘陵,这条河叫沙河,流向八里湖。 

 施华风分析道,阎养正的守城部队打出九江城,叛军只有4条路可逃。一条路是向东逃往南湖嘴;第二条路是向南逃进庐山;第三条路是先沿着八里湖东岸向西南逃,再沿谷地逃往德安,或向西逃进丘陵;第四条路是沿着八里湖、长江南岸之间的通道向西逃,再逃进幕阜山。如叛军向东逃,来不及渡湖的话,是死路一条;如叛军逃进庐山,这么多人缺衣少食,不是饿死就是冻死;如叛军向西南逃的话,由我们封锁谷地、沙河,他们也是死路一条;如由阎养正派兵堵住八里湖、长江南岸之间的通道,叛军就没法向西逃。 

 施华风建议,自己带1千骑兵、1千步军去星子镇截住叛军,堵住南湖嘴、青山、长岭一带的叛军沿着鄱阳湖西岸的南逃之路,由吕大器带3千人马北上九江,封锁庐山、九岭山之间的谷地,封锁沙河。 

 吕大器听后,说道:“你的主意是不错,可我的3千人马能封住谷地、沙河吗?” 

 “动员乡勇参战。” 

 “乡亲们愿意帮我吗?” 

 “你沿路北上时,就说左良玉要把他们刚

分到的地还给地主,乡亲们肯定帮你。” 

 “有多大把握?” 

 “有九成的把握。” 

 “行。我们先给南京发报,再给袁总督、阎养正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