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7章 决战前夕(7)(第3页)
清军占领大同地区后,夏屋山就成了清军的牧场。尽管现在是冬季,山上被冰雪覆盖,但山下冰雪融化后,还是可以放牧的。不过,在夏屋山放牧的不是正规清军,而是清军的家属、奴隶,应该算是“准清军”。
3000多名“准清军”向铁血军冲来,妄图全歼这支敢孤军深入的明军,但他们的弓箭、大刀在铁血军面前,连个渣都不算。几个回合后,“准清军”扔下1000多具尸体,逃往了朔州(今朔县)
铁血军击退夏屋山的“准清军”后,开始进攻广武城(今山阴县张
庄乡镇南)。
广武城始建于辽代,是雁门关的山前防御据点,洪武七年(1374年),对城墙予以包砖,后多次修缮。
大顺军占领大同后,在广武城驻有300多名军队。清军来到这里后,这些大顺军投降了清军。现在他们见明军轻松击毙1000多名“准清军”后,连抵抗的想法都没有,直接投降了。
竺碧波占领广武城后,向南进攻10里外的广武营。
广武营也称广武新城,洪武七年(1374年)加固广武城时,同时修筑广武营,它距雁门关只有3公里。广武营筑好后,成了真正的雁门关关前据点。
驻守在广武营的清军是原明军,他们先降大顺,后降大清。他们得知广武城的驻军投降后,也选择了投降。
铁血军占领广武营后,沿着雁门河河谷南下,进攻雁门关。
从大同盆地到太原盆地,雁门关是必经之地。到了太原后,可以沿着汾河进入西南的临汾盆地,再渡黄河进入关中盆地;也可以向东南进入泽州盆地(今称晋城盆地),进而过南太行,渡黄河后,可达洛阳。也就是说,以太原为交点,山西中部有一个呈“人”字形的交通要道,这个“人”字头的上部就是“雁门关”。
雁门关始建于战国时期,秦朝统一全国后,在这里设雁门郡。汉朝时成为抵御匈奴的重要防线。李广、卫青、霍去病都曾驻扎在这里。隋唐时期,雁门关是中原王朝与突厥、吐谷浑交锋的重要战场,薛仁贵、郭子仪也曾在这里杀过敌。北宋时,雁门关是宋朝与西夏、辽国对峙的战略要地,杨家将就长期驻扎在这里。雁门关两侧有村寨,那是退役后的一部分士兵不远回家乡,留下来开耕土地形成的村寨。
因雁门关对于山西来说太重要了,明代在雁门关一直驻扎一个千营。李自成东进时,姜瓖投降后,大顺军顺势占领了雁门关。清军进入大同后,雁门关的大顺军跟着姜瓖投降了清军。清军一开始在雁门关也驻有1000名清军。后来,忻州北的忻口寨被铁血军占领了,从大同增援忻口寨的清军主要走的也是这条道,为了加强雁门关的防御,清军人数增加到了1500人,增加的500人主要是满人兵、蒙古兵。
要在以往,要攻克有1500人驻守的雁门关,兵力至少需1万人。不过,自忻口寨被铁血军占领后,清军知道了明军的厉害,因此尽管来攻的明军只有2000人,他们也不敢掉以轻心,只得全力反击。
但雁门关上的清军在铁血军的炮击下,顿时死伤了几百人,又被铁血军远距离击杀了几百人后,这下他们才知道为啥近万人反攻被明军占领的忻口寨,花了一个多月还没攻克忻口寨的原因了。雁门关的清军大多是降了大顺,又降大清的明军士兵,知道再顽抗下去,没人能活下去,于是他们杀了关上的满人兵、蒙古兵后,向竺碧波投降。
竺碧波占领雁门关后,率部向120里外的忻口寨杀去。
正在进攻忻口寨的清军没料到身后会遭到袭击,在竺碧波、令狐强、马岱的夹击下,除了逃跑的,其余的清军都跪下投降了。
消灭了进攻忻口寨的清军后,由马岱继续驻守忻口寨,令狐强、竺碧波又率部南下,增援卢华阳驻守的石岭关。
令狐强、竺碧波到了石岭关后,立即对由姜琳(姜瓖的兄长)率领的清军发起了攻击。清军在铁血军的冲击下,姜琳被击毙,余下的清军大多逃离了石岭关,跑得慢的干脆跪在地上,投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