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9章 临安府的土改


 在云南临安府北部的嶍峨县矣碾冲(今矣乃冲土官村),临安府知府何居廉、嶍峨县知县陈至宣、嶍峨县土知县禄培、嶍峨县主薄王扬祖正在召开土改动员大会。 

 自朝廷宣布取消匠户、军户后,临安府将境内的军田全部分给了原先的“军户”。 

 成化十二年(1476年),在临安府城(即建水州城、建水县城)设兵备道后,临安府境内仅在建水县境内就有6个军屯,分别是南庄屯(今南庄镇)、西庄屯、黑冲屯、旷野屯、洞口屯、曲江屯(今曲江镇),有耕田5万余亩。军屯里的军户大多来自江南,他们将江南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生产工具带来后,不仅开垦了大量的荒地,还大兴水利,建水卫不仅口粮能自给,每年还能上交夏税秋粮2万余石。 

 这些军户分得田地后,种粮的积极性大增,他们听说使用化肥、农药后粮食亩产量能增加二三倍,于是纷纷向大华公司临安分公司采购了化肥、农药,秋收后缴纳了秋赋,“军户”家里的粮食多了很多,他们把多余的粮食运到临安府城出售后,一下子把城里的粮价压了下来。何居廉考虑到粮价太低会伤农,于是下令粮价不得低于每石1两白银,既稳定了粮价,也保证了粮农的经济利益。 

 朝廷接着公布了土地改革方案。云南总兵官沫天波响应朝廷的号召,将分布在云南各地“沫氏勋庄”的田地全部分给了庄民,沫氏家族不再以庄园为主业,而是以开矿、开厂为主业。何居廉主持了临安府境内“沫氏勋庄”的土改工作,随后在阿迷州境内也全面实施了土改。 

 龙玉替朝廷灭了沙定州、万彩莲,放弃袭任八寨土司后,临安府阿迷州已没有了县级、州级土司,只剩下了江那、弄旺、牛羊、乐龙等几个乡级土司。随着阿迷州境内大批耕地分到了农户手里,这几个小土司见朝廷来真的了,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也只得响应朝廷的号召,将自己的土地拿出来分给寨民,因此阿迷州境内的土改十分顺利。这几个小土司也不再以务农为主业,改为开矿、办厂,他们开采的是大华公司勘察到的中小型铁矿、铜矿、铅锌矿、锡矿、煤矿,开办的厂有砖瓦厂、纺织厂、木材厂、石灰厂、水泥厂、玻璃厂、肥皂厂、牙膏厂、制糖厂、造纸厂等。由于他们通过开矿、办厂获得的利润远远大于种田,后来对土改政策没有任何抵触情绪了。 

 何居廉在完成了境内“沫氏勋庄”、阿迷州的土改后,立即动员纳楼土司普向化响应朝廷号召,实行土改。 

 纳楼土司全称是“纳楼茶甸土司”,是临安府境内最大的土司。 

 洪武十五年(1382年),纳楼土司普少(也叫普沙)归附大明,置建水州。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纳楼茶甸长官司,由普少任副长官司,驻地在临安府城南80里的官坟脑山下的崇道里(今建水县坡头乡回新村)。到了崇祯年间,纳楼土司辖地号称“三江八里又三猛”,“三江”是指元江(即红河)、黑江(即李仙江)、藤条江,八里是指红河两岸的复盛里(今建水县官厅镇)、崇道里、钦崇里(今建水县临安镇)、乐慈善里(今元阳县马街乡)、永顺里(今马街乡乌湾村一带)、太和里(今元阳县牛角寨镇)、敦安里(今元阳县新街镇)、安正里(今元阳县排沙河一带),三猛则分为内三猛、外三猛,内三猛是指上猛(今绿春县三猛乡)、中猛(今绿春县平河镇、越南洛马地区)、下猛(今越南莱州北部的衙门坡、冷水地区及老挝丰沙里的普为地区),外三猛是指猛蚌、猛赖、猛梭(也即今越南莱州省北部的孟莫、孟本、孟聂地区),其地东至黑江(李仙江)交趾界600里,南至元江直隶州400里,西至石屏州云台界100里,北至临安府城南关纸坊铺界80里。 

 纳楼土司不仅地多,还开办有3个银矿,分别为中场银矿、鹅黄银矿、摩诃银矿(也称摸黑银矿)。不过,由于采矿技术、冶炼技术落后,纳楼土司的这三个银矿的年产量只有1万两左右,如鹅黄银矿,年产白银4400两左右,年上交的赋税只有660两左右(由于是土司境内的银矿,税率不是30%,而是15%)。普氏家族的这三个银矿,其实是铅锌银矿,还伴生少量的金、铜,他们冶炼时,除了提炼白银、铅外,矿物中的锌大多化作蒸汽跑到了空气中,伴生的金、铜留在了提取的白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