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8章 博斯腾湖
征西军离开吐鲁番(今高昌故城)后,向西南方向走了约100里,来到了托克逊。叶尔羌汗国驻这里的军队直接投降了。
“托克逊”来源于突厥语,意为“九乘十”,即九十的意思。唐朝平定高昌后,在托克逊设天山县。后来吐蕃人、回鹘人、契丹人、蒙古人反复争夺这里,后来又先后被吐鲁番汗国、叶尔羌汗国统治。
托克逊的北部是铁克里克乔峰山、恰克马克山、喀拉乌成山,西部是阿拉沟山,南部是库鲁克塔格山,这些山脉的海拔在1000——4317米,山脉之间形成了托克逊盆地,盆地东部低于海平面125米,最高海拔只有200米。尽管托克逊盆地属于荒漠气候,年降水量不足10毫米,但因雪山的大量融水在盆地内形成了白杨河、阿拉沟河等水系,故托克逊盆地是一块绿洲,百姓在这里放牧、耕作。
李鸿雷根据南京方面的指示,任命张承祖为托克逊县知县、托克逊卫千总。托克逊地区也有很多改宗的蒙古人,苏米尔又把他的一个亲兵留在了托克逊。
征西军离开托克逊后,继续向西南方向行军。路上,如同在吐鲁番看到的一样,地面上有很多坎儿井的竖井,是当地老百姓将春夏季渗入地下的雨水、冰雪融水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的水利系统。这种坎儿井遍布吐鲁番、托克逊,吐鲁番地区正是有了这些坎儿井,才有了较为发达的绿洲灌溉农业文明。后来,突厥人将这种坎儿井技术带到了中亚、波斯,阿拉伯人又将坎儿井技术带到了阿拉伯半岛。奥斯曼统治地中海东岸、南岸后,又将坎儿井技术推广到了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的沙漠地区,可以说吐鲁番地区的先民发明的坎儿井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过了托克逊盆地后,看到前方有一个“烽燧”(也可以称烽火台),这个“烽燧”称为“阿拉沟石垒”,为唐代在丝绸之路上建立的驿站,城墙和烽火台都是用砾石、土坯营建的,城墙外有水渠,城墙内有水井。这个“烽燧”将由张承祖派兵接管。
过了“阿拉沟石垒”后,征西军开始翻越阿拉沟山(也称博尔托乌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