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5章 河西走廊(8)(第3页)
李鸿雷在这里设立补给基地后,率部继续前行约160里后,来到了星星峡口。
星星峡是哈密东部星星山中一条贯通南北的通道,这条通道也是中原王朝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历朝历代都在峡口设有关隘,这个关隘曾称“碛口”,后来称“星星峡口”。星星峡口就是扼守这个通道的要隘。“星星峡”的来历是因星星山盛产石英石,纯度高的石英石成了透明状,就是水晶。每当皓月当空,山上的水晶在月光下就会闪闪发亮,犹如满天星斗,于是这座山就称为“星星山”,通道被称为“星星峡”,关隘被称为“星星峡口”。在后世,这里建了个“星星峡镇”。
叶尔羌汗国占领哈密后,也在星星峡驻扎有几十人的士兵,这些士兵和逃到这里的红柳园哨兵一起逃往了哈密。
李鸿雷又在“星星峡口”设立基地后,大家越过峡口。进入了近110公里宽的嘎顺戈壁。
嘎顺戈壁,也称八百里瀚海,主要为风蚀型戈壁,极为苍凉,地面上几乎寸草不生。这里,到处是高台和塔一样的黄土悬崖,白天地面灼热,都能把人烤干。因受来自瓜州地区的大风影响,砂石横飞,半空笼罩着浑浊的空气,一路上到处是死去的骆驼、骡马、人类的尸骨,看着就害怕。当年玄奘西天取经时,“四夜五日无一滴水沾喉,口腹干焦,几将殒绝。四顾茫然,夜则妖魅举火,灿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若时雨。”
征西军幸亏在瓜州带足了淡水,一路走来,几乎没有人员损失。
过了嘎顺戈壁,就进入了哈密盆地。
西汉时期,中原王朝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设西域都护府后,哈密称“伊吾卢”。东汉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在哈密境内设禾都尉;东汉永建六年(公元131年)在哈密设伊吾司,从此哈密被称为“伊吾”(非今日之伊吾县)。后来,三国、魏晋、前凉、西凉、柔然、北魏等都统治过“伊吾”。隋朝时,中原王朝曾夺回伊吾,到了隋末,西突厥占据了伊吾。唐代,中原王朝又统治了伊吾,到了唐末,吐蕃人占领了伊吾。再后来,伊吾被西辽、蒙古人统治。元宪宗蒙哥时期(1251年-1259年),在西州回鹘建别失八里行省,“伊吾”被改称“哈密力”,于是就有了“哈密”这一地名。
元至大二年(1309年),元朝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后,哈密地区被察合台汗国统治。此后,察合台的一支后裔在哈密被封为“威武王”,后改封“肃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攻取大都(今北京)后,成吉思汗的次子察合台的后裔纳忽失里割据哈密,称“哈密国”。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打通去往西域的通道,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令陕西都指
挥使濮英率军西征哈密。纳忽失里眼见明军势大,就遣使向大明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