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河西走廊(5)(第2页)

 杨光裕是明代悍将杨嘉谟的三子。 

 杨嘉谟,系凉州卫世袭指挥,是北宋杨家将的后代,因勇敢善战,天启六年(1626年)授骠骑将军,后升任甘肃总兵,崇祯六年八月(1633年)任蓟镇

总兵,后被努尔哈赤收买了他身边的人后,施毒害死。其长子杨光烈,袭凉州卫指挥使管道标中守备,崇祯五年任游击将军,与曹变蛟一起镇守陇安,后随曹变蛟参加松锦会战,战死于松山。其次子杨光国,随父出征有功,升山西三岔堡守备,李自成东征时,杨光国率部抵抗大顺军,不幸战死。杨光裕是杨嘉谟的第三个儿子,因随父出征有功,升为双城堡守备,父亲去世后,袭凉州卫指挥使。 

 到了凉州后,辛思忠令杨光裕率部随行,并派传令兵去通知镇番(今民勤)防御使立即率部赶往甘州。 

 过了凉州,就进入了永昌境内。 

 西汉时期、三国时期、西晋时期,永昌境均属武威郡。隋朝时期,在永昌置番禾县,仍属武威郡。唐末,永昌境被吐蕃人占领,后来归义军夺回了永昌。此后,永昌先后被吐蕃、回鹘、党项、蒙古诸族占领。忽必烈时期,设永昌路,“永昌”之名自此始。明洪武年间置永昌卫,隶陕西行都使司。崇祯十六年(1643年)底,贺锦西征时,永昌卫指挥使邬思率部投降。 

 邬思的祖先是蒙古人伯颜不花的斤(简称伯颜不花),是元代著名画家,至正十七年(1357年)任江东道廉访副使。至正十八年(1358年)陈友谅进攻信州(今江西上饶)时,伯颜不花率兵援之,战死于信州。后来,朱元璋寻得伯颜不花的幼子,置于军内,被赐姓名“邬佐”,授蓟州千户。成华年间,因战功擢永昌卫指挥使。此后,邬佐的后代子孙都在军内任职,世袭永昌卫指挥使。邬思是邬佐的第八代世孙。 

 永昌卫满编是5600人,但由于连年战乱,兵丁逃的逃,死的死,再加上军官吃空饷,邬思投降贺锦时,手下只有3200多人。辛思忠来后,他率3000人马随军西行。 

 辛思忠率部达到金川堡时,看到了很多大顺溃兵,一问才得知蒙古人已占领了山丹堡。他很清楚,蒙古人占领山丹堡的目的是挡住大顺军援军,便于他们进攻甘州城、肃州城。他想道,蒙古兵仅凭骑兵和临时制作的抛石机,短时间内是没法攻陷甘州城、肃州城的,要保住甘州城、肃州城,必须尽快重新占领山丹堡。 

 辛思忠收拢了从山丹跑到永昌的1200名残兵后,把大顺军山丹防御使陈志炳砍了头,然后继续西进。很快,来到了山丹堡。斥候向辛思忠报告,山丹堡内约有3000名蒙古兵。 

 山丹堡位于张掖河(也称山丹河)畔,长城内侧,南部是祁连山的支脉瞭高山,北边是龙首山的支脉麒麟山,是进出甘(州)凉(州)的必经之地。 

 辛思忠见山丹堡只有3000名蒙古兵,当即下令进攻。可代希率领的蒙古兵依靠骑兵的速度优势以及精准的骑射技术,硬是扛住了辛思忠的几天进攻。 

 辛思忠攻了几天,见没能拿下山丹堡,心想不能在这里和da子耗着,得想其他办法突破da子的防线。于是,他派出了2支奇兵,分别从峡口堡、黑城堡翻越峡口山(龙首山的支脉)、达板山(祁连山支脉),绕道到山丹堡的后边去攻击山丹堡。 

 峡口堡(今峡口古镇)在山丹堡东南40里,紧依长城,因坐落于石峡山(龙首山的支脉)而得名。 

 200名大顺军进入石峡山后,踩着积雪向西北行军,到达麒麟山山口时,遇到了蒙古兵的突袭。在死伤了100多人后,残部逃回了永昌。 

 黑城堡(今霍城镇)在山丹堡南80里,位于达板山南麓,在大马营堡西25公里。霍去病占领河西走廊后,在山丹境内黑城堡、大马营堡一带建立了皇家军马场。后历朝历代都在这地区建立了军马场。进入明代后,明军依然在这里设立了皇家军马场,还设立了黑城堡、大马营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