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河西走廊(5)
在山丹堡,辛思忠带领的大顺军正不断地冲击着代希的防线。
额璘沁罗卜藏进攻甘州城不久,驻西宁的辛思忠就得到了消息。
贺锦在西宁战死后,辛思忠受命进攻西宁,击败了西宁卫的明军,俘虏了西宁卫指挥使祁廷谏,并奉命镇守西宁。
尽管辛思忠占领了西宁,但西宁境内并不太平,碾伯所的明军在祁国屏的率领下,一直在境内打游击,攻击大顺军。
祁廷谏、祁国屏,祖上是蒙古人朵尔只失结(也叫多尔只什结、朵儿只失斤)。
洪武四年(1371年),朵尔只失结率族人归附大明,授西宁卫指挥佥事,并受封为湟水流域的大土司,因湟水靠近祁连山,故朱元璋赐姓“祁”。其后代也大多在军中任职,为国效力。如他的第九世孙祁秉忠,曾任西宁卫指挥同知、甘肃参将、凉州副总兵、甘肃总兵官,天启二年(1622年)率部在平阳与女真人作战时,英勇战死,被追封为太子太保、左都督。
祁廷谏与祁秉忠是同辈,也是朵尔只失结的第九世孙。父亲祁德去世后,袭西宁卫指挥使。贺锦手下鲁文彬进攻西宁时,他与指挥同知祁国屏、兵备道李洪远、指挥佥事鲁胤昌假投降,诱杀了鲁文彬及其手下3000人马。贺锦闻报后,亲率大顺军进攻西宁,祁廷谏、李洪远、鲁胤昌在西宁南川一带设伏,打死了贺锦。贺锦死后,辛思忠率大顺军再次进攻西宁。战斗中,李洪远、鲁胤昌战死,祁国屏逃出了战场,祁廷谏被俘。祁廷谏被俘后,被送到了西安关押。
祁国屏是朵尔只失结的第十世孙,是祁秉忠的侄子,世袭西宁卫同知。他逃出战场后,逃到了老家碾伯堡(今海东市乐都区)。
西汉神爵二年(公元前55年),汉军击败碾伯地区的羌人后,置破羌县。南北朝时,南凉在此立国,置都城乐都。隋朝时,设湟水县,县治就在乐都城。唐代设鄯州都督府,府治也在乐都城。元代,乐都属西宁州。明代,在此置碾伯守御千户所(简称碾伯所),所治也在乐都,因此碾伯堡也称“乐都城”。碾伯所历任千总都是祁家后代(即朵尔只失结的后代)。
祁国屏逃到碾伯后,驻碾伯的明军在祁国屏的带领下,在湟水一带坚决抵抗大顺军。辛思忠数次派兵进剿,都被祁国屏利用祁连山余脉大板山、日月山的险峻山势所击退。
辛思忠得报漠北da子南下后,心想这段时间,李自成为了应付山西战场,从兰州、西宁抽调了很多兵力,碾伯地区的明军残军又经常出来骚扰西宁,西宁地区的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了。尽管他不明白漠北的蒙古人为啥会突然来进攻河西走廊的,但他知道河西走廊绝不能落在蒙古人手里,因此必须去增援肃州、甘州。于是,他一边派人去西安报信,一边从西宁、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潭)、兰州、庄浪(今永登)等地勉强抽调了1万多人马,浩浩荡荡从分水岭(今称乌鞘岭)、古浪峡进入了凉州。
分水岭,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海拔约3560米,它的南边是马牙雪山,北边是古浪山,历来是河西走廊的门户和咽喉,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历朝历代都在这里驻有重兵。进入明代后,甘肃镇在岭下设有安远堡(今安远镇)。在后世,汉人把分水岭称为“乌鞘岭”,藏人把它称为“和尚岭”。
古浪峡位于分水岭(今乌鞘岭)北,是古浪山(祁连山的支脉)的一个峡谷,它南北长约30公里,宽不过500米,古浪河穿峡而过。峡谷势似峰腰,两面峭壁千仞,形成一条险关隘道,有“金关银锁”之称,与乌鞘岭一样,历朝历代都在此修堡驻兵。大明在谷内筑有黑松林堡、石峡关,归古浪守御千户所(简称古浪所)管辖。
凉州,曾也称“西凉”,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汉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后,将其纳入中原版图,并置武威郡。隋朝时期曾在这里置凉州总管府,唐朝时曾在此设凉州都督府。唐末,吐蕃人占领了河西走廊,后来张仪潮的归义军夺回了凉州。五代北宋时期,凉州也始终忠于北宋王朝,直至被西夏占领。朱元璋平定河西走廊的蒙古人后,先后置西凉州、凉州卫。崇祯年间,编制为5600人的凉州卫其实只有3000多人。崇祯十六年底,贺锦率大顺军西进时,明军凉州卫指挥使杨光裕率部投降了大顺朝,任凉州防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