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9章 东非海岸(6)(第3页)

 仝麟颉来到了距林波波河河口约130公里的洛伦索·马贵斯港(今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maputo)。 

 1544年,葡萄牙人在德拉瓜湾(delagoa Bay,今称马普托湾)建造了洛伦索·马贵斯港,该港位于海湾内,最浅吃水深度5.5米(今对港口改造后,吃水深度9.1-10.7米),为天然良港,可以停泊排水量几千吨的大船。 

 仝麟颉拜访了葡萄牙驻洛伦索·马贵斯港的头目后,与他商定了租用码头的事宜,葡萄牙人也同意大华公司在港内设立商馆,在附近开产矿产。 

 后来,大华公司在洛伦索·马贵斯港北约70公里的马尼萨(manhica,也称曼希萨)开采硅藻土矿,在洛伦索·马贵斯港西南约25公里的博阿内(Boane)开采膨润土矿。 

 在后世,莫桑比克在马尼萨勘察到了储量约150万吨的硅藻土矿,在博阿内勘察到了储量约250万吨的膨润土矿。尽管这二个矿的储量并不大,但对今后大华公司在该地区发展工业将起到很大的作用。 

 仝麟颉在洛伦索·马贵斯逗留几天后,魏元臻、成尚也来到了洛伦索·马贵斯港与仝麟颉汇合,随后他们赶往南部约320公里的理查德湾(richards Bay)。 

 理查德湾长约6公里,湾口宽约750米,湾内宽度约3公里,湾内水深19米,可停泊万吨巨轮。葡萄牙人来到东非海岸后,并没有在这里建立据点。在后世,理查德湾港是南非最大的煤炭出口港。 

 铁血军登岸后,征服了附近的一个土著班图人部落,然后让他们在湾内建港,港口建成后,将被命名为“拓西港”。 

 在十七世纪中叶,居住在非洲南部(今南非、纳米比亚、博茨瓦纳)的主要是科伊人、布须曼人、班图人。 

 科伊人(科伊桑人的一支)在公元4世纪前居住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后来因气候、战争,他们逐渐向南迁徙,最后来到了非洲南部。 

 布须曼人(也称桑人)与科伊人一样也曾生活在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在公元前2世纪也离开了原住地,向南迁徙,来到了南部非洲。 

 班图人原居于尼罗河上游,后逐渐南迁,形成了很多分支。班图人来到津巴布韦高原后,建立了津巴布韦王国,津巴布韦王国分裂后,建立了穆塔帕王国、罗兹维王国。班图人在马拉维湖地区还建立了马拉维王国。但生活在南部非洲的班图人还没有建立国家政权,各部落尚处于原始社会。历史上,1709年,一个叫祖鲁·卡恩托姆贝拉(zulu kantombhela)班图人酋长征服了周边部落后,建立了祖鲁族。 

 接着,仝麟颉又来到南部约200公里远的德班(durban),他又征服了附近一个班图人的部落后,让他们建造码头。码头建成后,将被命名为“宇西港”。 

 德班湾是个呈“Λ”形的海湾,长约6公里,湾口宽度约400米,湾内宽度在600-1500米之间,湾内水深约12米。历史上,南非德班港始建于1824年,原

名纳塔尔港,1835年改现名“德班港”,是南非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也用于出口锰矿石、煤炭。 

 葡萄牙人来到东非海岸后,也发现了德班湾,但他们并没有在这里建港口,也没有在这里建立军事据点。 

 “宇西港”建成后,大明在印度洋就有了“南兴港”、“南旺港”、“南发港”、“南达港”、“繁西港”、“荣西港”、“昌西港”、“盛西港”、“开西港”、“疆西港”、“拓西港”、“宇西港”12个自有的港口,号称“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开疆拓宇”12港,再加上东非海岸斯瓦西里各城邦国的码头,及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的港口,大明在印度洋的航线基本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