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7章 挺进印度洋之翠蓝山岛(第3页)

 “翠蓝山群岛”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如果说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孟加拉海、缅甸海、南海的咽喉,那么“翠蓝山群岛”就是喉结,它不仅护卫着马六甲海峡,也是大明向西拓展的桥头堡。大明有了“翠蓝山群岛”,今后周边任何国家如有针对大明的异动,大明水师就能迅速赶往事发点,镇ya敌对势力。 

 在后世,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被统称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在中国的史籍中,早就有了关于“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记录。 

 唐代高僧义净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就记载了尼科巴群岛,称之为“倮人国”,指岛民以椰子、芭蕉、藤竹器来求换铁器,大如两指的铁可换得椰子五至十个。又说岛上居民都不穿衣服,妇女只以片叶遮形,即使商人给他们衣服也不要。又记岛上居民“容色不黑、量等中形”,以“卢呵”(铁)最珍贵。如果对方不愿贸易,就会放毒箭杀害对方。 

 宋朝赵汝适《诸蕃志》“海上杂国”条,称它为“晏陀蛮国”,书中写道:“自蓝无里(今苏门答腊岛亚齐)去细兰国(即锡兰国,今斯里兰卡),如风不顺,飘至一所,地名晏陀蛮,海中有一大屿,内有两山,一大一小,其小山全无人烟,其大山周围七十里。山中之人身如黑漆,能生食人,船人不敢舣岸。山内无寸铁,皆以砗磲蚌壳磨铦为刃。”又指岛上有圣迹浑金床,承一死人,有大蛇保护,经代不朽。又指岛上有井会流出圣水,凡水流过的沙石都会变成金。 

 元代,西方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记载了“安达曼——尼科巴群岛”,书中把它称为“安加曼尼群岛”。 

 大明郑和下西洋时,曾多次路过“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称之为“翠蓝山岛”。马欢在《瀛涯胜览》中写道:“自帽山(今苏门答腊岛西北之韦岛)南放洋,好风向东北行三日,见翠蓝山在海中,其山三四座,惟一山最高大,番名桉笃蛮山”,又指岛上的人“巢居穴处,男女赤体,皆无寸丝,如兽畜之形。土不出米,惟食山芋、波罗蜜、芭蕉子之类,或海中捕鱼虾而食。”又传说当地人如果有寸布在身就会生烂疮,原因是以前佛陀在此澡浴时衣服被岛民偷掉,因此被咒不能穿衣。” 

 1789年,葡萄牙人来到了安达曼群岛的北部,英国人来到了安达曼群岛的南部。由于北安达曼岛大多是山地,缺乏淡水资源,葡萄牙人觉得占领该岛没啥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