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9章 郑成功西行(23)
在阆中城南的华光楼码头,“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舰船开始补充煤炭。
在明代,四川主要有三大地方开采煤炭,一个是嘉定州的威远县,一个是重庆府的合州(今天府煤矿),第三个就是保宁府的广元县。
广元县的煤炭产地主要在嘉川镇(今属旺苍县),在南宋时期就已开采,嘉川镇就是因开采煤炭而形成的。洪武四年(1371年)从广元县析地置嘉川县,县治就在嘉川镇,洪武二十三年废嘉川县,县地仍归广元县。在后世,1945年在嘉川地区设旺苍县,县治在旺苍坝,后来旺苍县探明的煤炭储量为4.6亿吨,2018年保有煤炭储量1.18亿吨。
嘉川镇地区不仅产煤,还开采铁矿。嘉川镇地区的铁矿在汉代就已开采,用来冶铁。在后世,旺苍县探明的铁矿储量在2亿吨以上,2018年保有铁矿储量6300万吨。
由于广元县嘉川镇地区有丰富的煤、铁,因此自宋代起就被称为“煤铁之乡”。嘉川镇地区开采的煤炭、冶炼的铁,通过阆水河(今称东河,也称宋江)运到阆中城,然后通过嘉陵江再运到各地,因此阆中城自古就是保宁府的商贸中心。
嘉陵江进入阆中城后,曲流形成的江段江面开阔,水流徐缓,主航道全都位于侧向环山一边,而在阆中城一侧形成了由泥沙卵石组成的平坦的河滩,这些河滩不仅可用来修筑码头,也可利用来造船修船,因此阆中城的航运业、造船业也极为发达。大西军占领阆中城后,就在阆中城建有几个船厂,不过这些船厂造的船,现在成了明军的战利品。
“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补充煤炭后,郑森、杜泽礼、矫琨宇与曾英告别,离开华光楼码头。
阆中城城南有浮桥,这个浮桥连接的就是华光楼、南津关。
阆中城的浮桥是由36条木船组成的,每只船只用铁索串联起来,两头由架设在华光楼、南津关的铁柱固定,木船上铺有木板,可供行人、小推车通行。这座浮桥是季节性浮桥,丰水期时,因江水水位高,江面阔,水流又湍急,因此没法使用,只有在冬春季节,江水水位低,江面窄,水流缓慢,才可使用。
舰船从抽掉木板的浮桥间,沿嘉陵江继续上行。
曾英回到城内后,令于大海、李占春各率2000人前往巴州(今巴中县)、通江、南江清剿摇黄军。于大海、李占春都是20岁的青年,是曾英的部将。
曾英手下的2千“新军”,经数次实战后,已能熟练使用燧发枪、步兵炮、手掷弹了。投降的大顺军、大西军很多是原降了李自成、张献忠的明军,他们本就是正规军,被编入曾英部后,曾英手下有了8千人马。于大海、李占春带走4千人后,曾英率4千人马镇守阆中。
郑森率舰船上行约60里后,来到了苍溪县。
苍溪县初设于西晋太康六年(285年),县治在农坛坝(今陵江镇)。南bei朝时曾裁苍溪县,隋朝开皇八年(598年)复置苍溪县。明初也曾裁苍溪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隶属保宁府。在后世,1953年将农坛坝改名为“城关镇”,1981年,城关镇又被改名为“陵江镇”。
苍溪县城在明代以前没有城墙,成化年间知县朱敬始筑土城,正德六年(1511年)主薄唐贤包砌石条,城周六百三十丈,高一丈五尺,开有四门,东为“迎旭”,南为“通济”,西为“观澜”,北为“亲贤”。崇祯十一年(1638年),为防备李自成,知县沈国将城墙增高三尺。崇祯十六年(16si3年),知县许绍勋于城墙四角建角台。
历朝历代为了拱卫苍溪县城,在农坛坝设有两个关寨。城东关寨为“武当山寨”(今武当公园内),位于城东三里许,其东接塔山,西控壁尘山,山势壁立,易守难攻,凡从阆中到苍溪,必经此地,为城东要隘。城西关寨位于城西嘉陵江对岸的凤头山寨(今称老鸱山寨),其山峰高耸,形势险要,上可控谢家渡、花家坝,下可扼望水垭、临江渡,为县城西岸之要隘。大西军占领苍溪县城后,除了在县城城墙上部署有防御工事外,在武当山寨、凤头山寨也部署有炮台。
郑森首先用舰炮摧毁了城东武当山寨的炮台,然后在城内大西军的众目睽睽之下,摧毁了城墙上的炮台。正当城内大西军以为明军会登陆进攻县城时,“石柱号”等舰船绕过县城,来到了城西,再次用舰炮摧毁了凤头山寨的炮台。
舰船过了苍溪县城后,郑森看到嘉陵江边已有薄薄的冰块,那应该是夜里江面结冰后,在白天融化
后残存的,看来秦良玉提醒得很有道理,进入十二月后,广安一带的嘉陵江还真有可能冰冻。
从苍溪到昭化县的直线距离约在140里左右,但由于嘉陵江的河曲太多,舰船航行了约280里才到达昭化县。
昭化县原称“益昌县”,北宋开宝五年(972年)改名为昭化县,以“昭示皇恩,以化万民”,元、明都沿置昭化县。
在昭化城有条嘉陵江的右岸支流白龙江,也称葭萌水,它发源于甘肃的西倾山,流经若尔盖草原、舟曲、陇南后,自西向东在四川昭化城流入嘉陵江,全长约576公里,自然落差约2780米。自碧口以下为下游,可以通航15吨级的船舶。在后世,地质勘察人员在白龙江发现了数个大中型砂金矿,其中广元境内就有砂金矿。
昭化镇就位于白龙江口的南岸,始筑于东汉,明代前为土城,天顺年间全筑以石,城周四百三十八丈,高三丈,厚一丈二尺。开有四门,东门曰‘瞻凤’,南门曰‘临江’,西门曰‘临清’,北门曰‘拱极’,各门都有城楼,城外四周凿有护城河。崇祯二年(1629年),为了加强守城防务,于‘拱极’门外增筑一台,名曰‘金线系葫芦’,登临其上,可俯视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