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4章 郑成功西行(18)


 郑成功听到曾英、秦翼明准备进攻运山城、仪陇城后,心想他们也应该知道大西军、大顺军正在保宁府混战,于是就对报务员说道:“告诉曾英,拿下仪陇城后,让他跟我们一起去保宁府闹一闹。秦翼明拿下运山城后,去收复广安州。” 

 报务员说道:“是。” 

 发完电报后,“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离开顺庆府城(即南充县城)后,溯嘉陵江而上,向蓬州进发。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置蓬州,以周内大小蓬山命名,州治在安固(今营山县安固乡)。唐朝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蓬州州治迁至大寅(今仪陇县大寅镇)。南宋淳祐三年(1243年)蓬州州治迁至运山城(今河舒镇燕山寨),以抗御蒙军。元代前期蓬州州治迁至相如县治锦屏镇。至元十五年(1278年)后,蓬州州治、相如县县治搬到了嘉陵江东岸的周子镇。进入明代后,相如县被裁,直属蓬州。历史上,道光三年(1823年),周子镇改名为周口镇。民国二年(1913年),废蓬州,改名为蓬安县,取蓬州、安汉县首字为名。1949年蓬安县治所在地为锦屏镇,1957年县治迁至周口镇,2006年周口镇改名为相如镇。 

 相如县是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从安汉县分设出来的,因大文学家司马相如的老家就在锦屏镇,为纪念他就命名为“相如县”,锦屏镇名来自于西边的锦屏山。至元十五年,相如县城迁至周子镇后,位于锦屏镇的原相如县城称为“相如故城”。 

 周子镇位于嘉陵江东岸,与锦屏镇就隔了条嘉陵江,它的南面是鸡宿山(今称量金斗山)、东面是笔架山、北面是龙角山,西面是嘉陵江。周子镇在宋代以前称为“舟口镇”,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因宋代理学家周敦颐曾路过此地,并驻足讲学、著书,后人就将“舟口镇”称为周子镇。宋元战争中,周子镇毁于战火,元代在废墟上重建后,成了蓬州州治、相如县治。朱元璋进攻明玉珍的大夏国时,周子镇的土城墙被摧毁。天顺年间,蓬州判官李懋开始筑土城,当时的城周为四里。弘治年间,知州毕宗贤扩建城墙,并包以青砖,城周达五里七分,高一丈五尺。 

 运山城为南宋时期余玠构筑的山城防御工事,位于蓬州东偏南7公里的披衣山,西距嘉陵江7.5公里。城四周岩石迂曲,多为高数十米的峭岩绝壁,山势险峻,只有通过山丘之间的峡谷缓坡的几条小道才能进城。运山城建成后,与金堂云顶城、苍溪大获城、通江得汉城、奉节白帝城、合川钓鱼城、南充青居城、剑阁苦竹城一起被称为“蜀中八柱”。 

 南宋涥祐六年(1246年),蒙元悍将汪德臣率部攻打运山城时,汪德臣所乘战马被雷石打死,其弟弟汪直臣更是被击毙于城下,蒙军未占到任何便宜,不得不撤军。宝祐六年(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从大散关入川,顺嘉陵江而下,招降了运山城的守将张大悦,运山城随之陷落。后来,运山城成了蒙军宣抚征南都元shuai府治所及蓬州军民总管府治所。至元十五年(1278年),蓬州总管府改为“蓬州”后,忽必烈下令摧毁运山城,此后运山城一度被荒废。 

 进入崇祯年间后,蓬州也陷入了战乱,经常遭到流寇的袭击,摇黄军就经常活动在蓬州、营山、仪陇地区,蓬州知州就将州城搬到了运山城。今年三月,以袁韬为主的摇黄军摧毁了周子镇、锦屏镇后,迅速围困了运山城,运山城军民弹尽粮绝后全部战死。摇黄军占领运山城后,摇黄军盟主袁韬将营帐搬到了运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