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 郑成功西行(16)(第2页)

 “石柱号”、“垫江号”、“丰都号”补充煤炭后,离开码头继续上行,绕过“银窝子滩”后,看到江边有个“石灰窑”。 

 “银窝子滩”并不是因开产银矿而得名,是因为此地的江底有大量银子才得名。嘉陵江水进入“沥鼻峡”时,因江水在这里有个接近90°的急转弯,水流特别湍急,形成很多漩涡,即使熟悉水情的商船路过这里,不小心的话也会船翻人亡。船翻后,商人装在船上的银子就沉入江底。枯水期时,有胆大、强壮、水性好的人冒险潜入江底,往往真能捞到银子,所以这个湾口被称为“银窝子”。后来,当地人在银窝子的岸边发现了石灰石矿,就开采了石灰石后,在此筑窑,利用附近煤矿开采的煤炭来烧制石灰。 

 在后世,重庆合川在盐井镇附近还发现了天青石矿、白云石矿,重晶石矿,其中天青石储量40万吨,位居全国首位。不过盐井镇的天青石矿经20多年的过度采挖后,今天盐井镇的天青石

资源接近枯竭,江苏溧水爱景山的天青石储量才成为全国第一。 

 石灰窑里的窑工们看着溯江而上的官军舰船,听到了喇叭里传来的声音“我们是四川巡抚秦良玉秦大人手下的水师......”,他们心里想着今后家里真能分到地了? 

 郑森率舰船继续上行20里后,来到了合州(今合川)的“钓鱼城”下。 

 合州在春秋战国前期称为“巴子城”,是巴国的别都。秦国吞并巴国后,设垫江县,隶属巴郡,治所就在“巴子城”。经汉朝、三国、隋朝、唐朝后,因“巴子城”位于涪江汇入嘉陵江之处,上游16里又是渠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因此将“巴子城”改为了合州城。进入宋朝后,在合州城东筑了“钓鱼城”,州治迁居“钓鱼城”。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哥率元军进攻钓鱼城时,被流弹击中身亡。此后,蒙古人在世界各地的众王纷纷回师漠北争夺汗位,使得南宋王朝延续了20多年,甚至改变了蒙古人在欧亚战场的格局。钓鱼城直到祥兴二年(1279年)才被元军占领,宋军在此的保卫战整整持续了36年,写下了世界历史上罕见的以弱取胜的战例,“钓鱼城”也被欧洲人称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bian处”。进入明朝后,合州隶属于重庆府,县治搬到了西岸的“巴子城”。 

 元军攻下“钓鱼城”后,也没重建被摧毁的“钓鱼城”。到了明代后,官府同样也没修复钓鱼城。不过元军在占领钓鱼城后,在西岸的小山上设有炮台,这座小山此后就被称为“炮台山”。进入明朝后,明军也在炮台山驻有重兵。张献忠的大西军占领合州后,为防守合州城,同样在炮台山驻有军队。 

 郑森在望远镜里发现炮台山上只有2门大炮,心想大西军也太大意了吧,这么重要的关隘怎么只布置了2门大炮?不过,即使有一门大炮也得摧毁,于是“石柱号”用几发炮弹让炮台山的大西军领教了新式“开花弹”的厉害。 

 铁血军舰船摧毁了炮台山的炮台后,拐过江湾就看到了合州城东北边的广济门。 

 由于合州城是沿着嘉陵江江岸修筑的,因此它并不是呈规整的东、南、西、北的城镇,而是呈东南——西北走向的长方形城镇。合州城的城墙是天顺年间(1463年)由重庆知府唐珣奉旨修筑,城墙周长2924丈(约9.7公里),作为州城来说,其规模在四川、贵州、云南地区也是数一数二了。城墙高3丈,宽1.5丈,当时设有望江、迎晖、广济、会江、安远、阜民、观德、洛阳、演武、瑞应、迎恩共12门,后来又添加了小南、通济2门。到了嘉靖十六年(1537年),合州知州迷信,说门多了会泄气,于是封堵了观德、小南、通济、瑞应四门,这样合州城只剩下了10个门。到了嘉靖四十一年,又把小南、瑞应门开回来了,这样合州城又有了12个门。在后世,合川城唯一遗留下来的明代城门“瑞映门”,其实就是明代在瑞映山修建的“瑞应门”,而现存的城西北的“塔耳门”其实是清代修缮的“演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