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郑成功西行(13)


 从万县县城到东乡县城的直线距离有180里,曾英、秦翼明率部离开万县,开始翻越铁峰山、南山、明月山、七里铁山、铜锣山,向东乡县进发。 

 曾英部、秦翼明部率领的8000中,配备燧发枪、步兵炮的有4000人,其余人持有的武器还是弓箭、火铳、大刀、长矛。 

 经秦良玉强烈推荐,此次出征东乡县的总指挥由曾英担任。 

 郑森来四川时,给秦良玉、曾英、秦翼明都留下了电报机、报务员,因此曾英、秦翼明每天都给镇守万县的秦良玉发报,报告行军情况。谭文看到巡抚大人每天都能收到电报,心想这种“顺风耳”是谁发明的? 

 几天后,曾英部、秦翼明部来到了位于华蓥山东麓的东乡县(今宣汉县)。 

 东乡县始建于西魏(治所在今普光镇罗家坝),在隋、唐、宋、元时期,县名曾多次变更。明代成化年间复置东乡县,县治设在石鼓镇(今东乡镇)。石鼓镇位于石鼓半岛(今称宣汉半岛),它与重庆城几乎一模一样,北、东临后江(今称后河),南临通川江(今称州河),只有西部陆路可通达州(今达县)。在后世的1987年,因修建“江口水电站”,原东乡镇被淹,县治才西迁2.5公里。 

 在石鼓镇的西南面是笔架山,主峰海拔800多米,与县城隔通川江(今称州河)相望。摇黄军为了防止县城内的军民突围,也在笔架山部署了几百名士兵。 

 曾英部、秦翼明部悄悄占领了南岸的笔架山,对俘虏进行了审讯,得知围困东乡县城的摇黄军有2万多人,首领是杨允胤、马朝(也叫马超)。摇黄军的主力1万多人部署在石鼓镇西部的金榜山(今称项山),另外,为了防止石鼓镇军民渡江逃跑,不仅在笔架山部署了军队,在镇正南面的高冠子山、正东面的青龙咀山、正北面的小湾梁山都部署了军队,也就是说东乡县城内的军民除非投降,否则插翅难飞。 

 通川江自东乡县城(即石鼓镇,今称东乡镇)以上有2条支流,一条是溉江(今称前河),它发源于太平县(今称万源县)光头山(今属城口县),流入东乡县境后,横贯东乡县东南部,在县城东南汇入通川江。另一条是后江(今称后河),它发源于太平县(今称万源县)大横山白龙洞,从东北部流入东乡县后,纵贯县境北部,自县城东北部与溉江汇成通川江。 

 曾英通过审问俘虏,了解了通川江、溉江、后江的水文情况。俘虏交待,石鼓镇段通川江、溉江、后江的江宽在200-300米之间,水深在0.7-1.2米之间。为了证实俘虏说的是不是真话,曾英派出几个斥候对通川江、溉江的江情进行实地侦查,石鼓镇段通川江、溉江的水文与俘虏交待的情况基本一致,估计后江的水文情况也与俘虏交待的差不多。 

 曾英心想,通川江、溉江、后江的水并不深,完全可以涉水渡江。他与秦翼明商量后,决定由秦翼明率部占领高冠子山后,兵分二路,一路向北渡过通川江,从南面进攻被摇黄军占据的金榜山(今称项山);一路向东渡过溉江,消灭占据江东青龙咀山的摇黄军,防止该部摇黄军东窜大巴山。曾英自己率部从笔架山渡过通川江后,也兵分二路,一路从西边进攻金榜山,一路渡过后江,消灭占据江北小弯梁山的摇黄军,防止该部摇黄军逃入华蓥山。 

 曾英率4000人马渡过通川江后,立即派出1000人马渡过后江去占领小弯梁山,然后对摇黄军占据的金榜山发起了攻击。 

 摇黄军头目杨允胤正站在石鼓镇西的金榜山上,望着山脚下的石鼓镇沉思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