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陈永福守太原(9)(第2页)

 陈永福为防止清军进攻太原时利用护城河外的树木、建筑、坟墓、庄稼做掩护,因此拆除了护城河外的全部建筑、砍伐了护城河外的所有树木、扒掉了护城河

外的所有坟墓、烧掉了护城河外的所有庄稼。拆房、扒坟、烧庄稼,搞得老百姓怒气冲天,只是摄于大顺军的yin威,敢怒不敢言。被陈永福这么一折腾,太原城外就显得很荒凉,一点人气都没有。

 陈永福做的第三件事就是征粮。以前大顺军的口号是“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可大顺军自退入山西后,就不再是向百姓免征田赋了。本来在太原的朱氏宗族、地主、富商家里有大量粮食,可大顺军占领太原后,把他们的粮食都分了,因此太原城里没有多少余粮。陈永福要长期坚守太原城,必须向太原城周边的农民征粮。山西已遭受了多年的旱灾、蝗灾,老百姓家里也没有多少存粮,于是很多交不起粮食的农民,只得逃离原籍后,往南方跑,加入了流民队伍。

 陈永福一边向百姓征粮,一边在城内制造武器,如箭杆、箭头、大刀、长矛、火铳、火炮、炮弹、铅弹。造武器需要大量的铁、铜、铅、锡,好在太原并不缺铁、铜、铅。

 明代在山西的泽州(今晋城)、潞安(今长治)、平定、盂县、榆次、孝义、汾西、临汾、翼城、高平、阳城、交城、阳曲、五台,吉县、山阴、右玉、永和、乡宁、稷山、绛县、洪洞、平遥、繁峙、怀仁、清源、徐沟、静乐、介休、灵石、壶关等三十一县都有铁矿,交城、阳曲、五台、榆次、清源、徐沟、静乐、平定、盂县等都属于太原府,也就是说太原府的各县几乎都有铁矿,仅在太原城附近就有很多铁矿,最大的铁矿在东山。历史上太原东山铁矿在民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开采,后来成了“太原钢铁厂”的主要铁矿之一。

 不过明代在山西开采的铁矿以赤铁矿为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太原、蜀山之铁顽滞......上有赭者下有铁”,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还描述了山西铁矿工勘察铁矿的方法,“凡土锭铁,土面浮出墨块,形似秤锤,遥望宛如铁,捻之则碎土。若起冶煎炼,浮者拾之,又乘雨湿之后,牛耕起土,拾其数寸土内者,耕垦之后,其块逐日生长,愈用不穷……山西平阳则皆砂铁之薮也。凡砂铁,一抛土膜,即现其形,取来淘洗,入炉煎炼,熔化之后与健铁无异也”,按宋应星所讲述的方法勘探到的铁矿,尽管只能勘探到埋深浅的铁矿,但这种铁矿的开采非常容易。

 早在1000多年前,山西就已开采煤矿,因此山西的炼铁早就使用了煤炭。到了明代后,在阳曲、太原、榆次、寿阳、交城、清源,静乐、吉州,霍州、洪洞、临汾、赵城、浮山、翼城、岳阳、河津、灵石、泽州、阳城、辽州、高平、保德等二十二个州县都开采煤矿,仅在太原府太原县就有57座煤窑。在太原府城(也是阳曲县城)附近也有很多煤矿,最大的煤矿就在太原西22里的西山,至今太原民间还有谚语“府西山,金银山,山里到处有煤炭”。太原西北的大虎沟也有煤矿。历史上,太原西山、大虎沟的煤矿到了清末以后得到了大规模开采,1949年正式称为“西山煤矿”,其中西山煤矿称为“西山煤矿第一厂”、大虎沟煤矿称为“西山煤矿第二厂”,1950年大虎沟煤矿改名为“玉门焦煤厂”,1956年成立“西山矿务局”,玉门焦煤厂改名为“西铭煤矿”。2010年西山煤矿一号井闭矿后,建成了“太原西山国家矿山公园”。

 在明代由于山西大量采用煤炭炼铁,因此整个山西的铁产量为全国第一。

 山西也不缺铜、铅,明代在山西南部的中条山就开采有大量的铜矿,在太行山南部的泽州(今晋城)也有不少铜矿。明代在山西有三大铅锌矿产地,分别为太原府的交城、繁峙和大同府的灵丘。

 明代锡矿主要在长江以南,但山西潞安府(今长治)的潞城县、汾州(今汾阳)也有锡矿开采,分别称为“潞锡”、“汾锡”,不过产量不高,因此太原城缺锡,陈永福就下令,凡太原城中家有锡器的一律上交,不愿上交的斩立决。

 制造火器还需要木炭、硝石、硫磺。木炭很容易获得,随便筑个窑就能获得木炭,木炭不够,也能用闷焦法获得的焦炭来代替。明代山西有二大硝石产地,一是汾州府(今汾阳)的灵石县,二是泽州(今晋城)。汾州、泽州的硝石矿在唐代就已开采,到了明代灵石县、泽州的很多山川都出产硝石。山西不仅有丰富的铁矿,也有很多硫铁矿,而且在1500多年前就利用硫铁矿来制硫,到了明代山西有二大硫磺产地,一是太原府阳曲县的王村(今太原小店区),二是泽州阳城县的上白桑村(今阳城县白桑镇)。很多晋商将汾州、泽州、阳曲出产的硝石、硫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