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4章 陈永福守太原(9)


 第644章 陈永福守太原(9)

 路振飞听说铁血军北上是支援叛徒陈永福守太原后,就愣住了,心想南京那帮大臣是不是疯了?

 侯峒曾笑着问路振飞:“你是希望清军立即南下,还是延迟到明年?”

 “那当然是越迟越好。”

 “那不得了?”

 路振飞这才想通,驻海州、泗州、淮安、滁州的龚广方、柴济汉、桂栋材、宋若水正在南方训练,现在江北只有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兵力空虚。假如现在清军南下,高杰、刘良佐即使不降清,以他们以前的秉性,也会跑得比兔子还快,到那时江北只有老将黄得功一人了,无论如何是挡不住清军的。于是他问侯峒曾:“你去了,准备怎么治理?”

 侯峒曾说道:“搞土改。”

 路振飞当然知道朝廷即将在全国进行土改,但现在在刚收复的地方搞土改,会不会有点仓促,就说道:“是不是有点操之过急?”

 侯峒曾说道:“不是操之过急,而是恰到时候。我在那边搞土改,成本会比你低很多。”

 “何以见得?”

 “大顺军占领了那些地方后,杀了不少地主,已经把土地分给无地农民了。没被杀的地主在清军来后,大多投降了清军,我正好能以惩处‘汉奸’的名义,没收他们的土地,分给农民。争得他们的民心后,再动员农民保卫他们分得的土地,你说他们还会反对朝廷吗?”

 路振飞心想“没收”降清地主的土地,成本确实比“赎买”地主的土地低多了。

 侯峒曾、阎尔梅在淮安只停留了一天,就继续北上了。

 在太原,陈永福站在城头,望着城外的一片荒凉,忧心忡忡。

 最早的太原城初建于春秋时期,是晋国的都邑,时称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后来“三家分晋”后,晋阳城成了赵国的都城。秦国攻打赵国后,晋阳城归入秦国版图。秦国于晋阳设太原郡,此后晋阳一直是太原郡的郡治所在地。赵匡胤建立北宋时,晋阳城被“北汉”控制,赵匡胤用了19年时间才攻破了“北汉”,他十分痛恨晋阳人的顽强抵抗,于是在攻陷晋阳城后,下令焚毁了晋阳城,还引汾水、晋水倒灌,晋阳城就这么被赵匡胤从地图上抹掉了。晋阳城被毁后,宋朝将太原府降为并州,将州治迁至阳曲县的唐明镇。宋嘉佑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府治就在唐明镇,唐明镇就成了今天太原城的所在地。经不断扩建,到了宋末,太原城成了城周有十里二百七十步的土城。后来太原城在金灭北宋、元灭金的两次战乱中,都遭到了损毁。洪武年间明太祖第三子朱桐被封为晋王,封地就在太原。朱桐到了太原后,就对太原城进行了扩建,城周二十四里,城墙高三丈五尺,外包以砖,设有八门,东为宜春、迎晖,南为迎泽、承恩,西为阜城、振武,北为镇远、拱极。八门之外均建瓮城,城门上建有城楼,四隅建有角楼。城垣之上建有九十座小楼,其中东垣二十三座,南垣二十二座,西垣二十四座,北垣二十一座。景泰元年(1450年),山西巡抚朱鉴为防御鞑0靼人的骚扰,在南门外修建了一座周长五里、高二丈五尺的土城,号“南关瓦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西巡抚万恭修葺太原城时,又用砖包“南关瓦城”,并把“南关城”与主城连为一体。万历五年(1577年),又在太原城北6公里的地方建永安、永宁二堡,统称永宁二堡(位于今太原新城南大街附近)。太原城内除了有晋王府外,还有宁化王府、方山王府、临泉王府、宁河王府等郡王府。今天太原城内的很多称“府”的街名,就来自于当年的郡王府。

 李自成离开太原后,陈永福遵照永昌帝的指示,开始了“坚壁清野”。

 陈永福首先抓捕在太原的晋王子孙。尽管晋王的封地就在太原,但到了崇祯年间,晋王的子孙除了在太原外,还分布在太原周边的阳曲、榆次、清源、徐沟(今清源、徐沟合并后称为清徐)、交城,甚至汾州府(今汾阳)、平阳府(今临汾)也有晋王的后人。今年二月八日大顺军占领太原时,由于晋王朱求桂是投降的,因此大顺军对晋王家族并没有进行大屠0杀。陈永福为防止晋王子孙在城内、外捣乱,就将居住在太原、阳曲、榆次、清源、徐沟、交城等地的晋王后人全部抓了起来,然后派人将他们押往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