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御驾亲征(18)(第2页)


知道这些事情确实得慢慢来,于是说道:“行。”然后提醒朱慈烺:“皇上,现在已是十一月了,你要参加考试的话,得赶紧回南京了。”

 “离考试不是还有2个月吗?”

 “你总得复习一下功课,不然考得不好的话,会被别人说闲话的。”

 “说我不学无术?”

 “那倒不至于,不过他们会说东宫讲师没把你教好。”

 “方以智的学识没你渊博,怎么可能教我那么多?要不,你亲自辅导我?”

 “我还要去日本京都呢,哪有时间给你讲课?不过你放心,考试不会涉及很多现代知识,不然大家都交了白卷,苏州大学堂还怎么招生?”

 “那林丹汗的察汗浩特城就不去看了,去看看皇太极的都尔鼻城,再到沈阳去看看,然后直接回南京。”

 察汗浩特城也称查干浩特城,译作汉语也即今天的白城,它位于科尔沁草原的阿巴嘎山南麓,是林丹汗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在辽代所建城池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察汗浩特城建成后,林丹汗将它作为蒙古帝国的都城,是蒙古帝国自哈拉和林、元上都(位于察哈尔正蓝旗,即今锡林郭勒上都镇)、元大都(即北京)、克鲁伦巴尔和屯(今温都尔汗)后的最后一个都城。

 朱慈烺原定的计划中,除了要去看看忽必烈建造的元上都外,还想去看看林丹汗建造的察汗浩特城,后来取消了察哈尔正蓝旗之行后,只能退其次,看看察汗浩特城了。现在急着要赶回南京,又不得不取消了白城之行。

 3天后朱慈烺来到了300公里外东土默特左旗境内的都尔鼻山(也称杜尔鼻山,即今彰武县城西4.5公里的高山台山)。

 都尔鼻山呈南北走向,蜿蜒起伏,像一条奔腾的巨龙,又像一只俯卧的猛虎,不过它的海拔仅为175米,只能算作一座小山。正统七年(1442年),明军广宁卫在山顶筑有烽火台,作为长城防御体系的边墙外路台之一。烽火台为方形,地基用三合土夯筑,外围包有青砖,是附近边墙中最高最大的烽火台。崇祯十年(1637年),皇太极看中了都尔鼻山的风水,就在山脚下修筑了都尔鼻城,这个城不大,也呈正方形,周长在1里左右,城墙高三丈,东、西各设一个门,东门为“安边门”,西门为“广边门”。皇太极建了“都尔鼻城”后,将此视为南征大明、北征蒙古的“全辽管钥”。

 参观完后,刘文炳问朱慈烺:“陛下,要把它炸了吗?”

 朱慈烺说道:“炸它干嘛?留着吧,说不定今后还是个不错的景点。”

 刘云龙也说道:“几十年后,山上的烽火台、山下的都尔鼻城就是个不错的文物,可以供游人参观。”

 离开都尔鼻山后,大家往沈阳而去。途中,朱慈烺望着大片大片的平地,问刘云龙:“这附近有什么矿产?”

 刘云龙告诉朱慈烺:“本地区最多的矿产就是煤炭、泥炭、石油、石英砂,在西边15公里的地方就能勘察到大型煤矿(今雷家煤矿)、油田(今双庙油井),煤炭储量在1.5亿吨左右,煤质为长焰煤,可以配焦,石油储量在3000万吨左右;在北部40公里科尔沁左翼前旗的章古台地区有近亿吨储量的石英砂、泥炭。另外,附近还有数千万吨的膨润土、陶土、珍珠岩。”

 “章古台是什么意思?”

 “章古台是蒙语,意思是那里长着很多‘苍耳子’。”

 “草原上有很多地方都长有苍耳子,岂不是都叫章古台?”

 “是的,与‘黄花沟’一样,草原上有很多地方叫‘章古台’。为区别各地的‘章古台’,我们可以把这里的章古台称作白城的‘章古台’。”

 “明年在这里安置个几十万难民,让他们开荒种地,开矿办厂。”

 “完全可以。不过,章古台以北地区有很多盐碱地,还是少搞农业开发为好。”

 朱慈烺一听就知道刘云龙在提醒他,别把科尔沁草原搞成科尔沁沙地,于是说道:“我回南京后,让大臣们制定一部法律来保护草原,这行了吧?”

 “陛下圣明。”

 向东南方向走了100多公里后,大家来到了沈阳。

 辽东总督冯元飚、沈阳总兵兼沈阳知府张罗彦、沈阳卫指挥使路天晟在永昌门外恭候着。在永昌门恭候朱慈烺的还有金堉、金尚宪、崔鸣吉。

 冯元飚是得知朱慈烺要到沈阳后,特意从旅顺赶到沈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