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御驾亲征(6)


 第623章 御驾亲征(6)

 几天后,鲁之域率5000关宁军进入了锦州西部的山区,他们的目标是锦州西部230里大凌河、450里老哈河一带的蒙古喀喇沁部。

 大凌河古称渝水、龙川,汉唐时称为白狼水,辽代称灵河,金代改称凌河,是辽西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约450公里,整体呈西向东之势。上游有南源和西支,南源发源于今建昌县要路沟乡水泉沟,西支发源于今平泉县凌河源村。大凌河流域林木茂盛、水草葱茏,历史上是东胡、乌桓、鲜卑、契丹、蒙古等民族的“福德之地”。

 老哈河是西辽河的源头,它发源于北直隶七老图山脉的马盂山(今称光头山),向东北流入翁牛特旗、奈曼旗交界处,与西拉木伦河汇合后,称为西辽河,全长约430公里。老哈河两岸不仅有连绵的茫茫林海,也有广阔的高山草原,下游的坡降比只有千分之0.8-0.9,可以通航。在后世,由于农业、林业开发较早,植被覆盖率一度下降到10%左右,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后来经大力植树造林,老哈河流域的植被率才提高到52.2%,但此时,由于大量河沙沉积在河道,将河床太高,使老哈河失去了通航能力。

 明清大凌河之战后,后金将大凌河、老哈河流域封给了蒙古“喀喇沁部”。

 其实,锦州西部的蒙古喀喇沁部并不是真正的“喀喇沁人”,而是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人”。

 “喀喇”在蒙语中是“黑”的意思,“喀喇沁”源于元朝的哈剌赤,即制黑马奶酒的牧人。达延汗时期,喀喇沁分7个鄂托克,为永谢布万户的部落之一,牧地在大明独石口边外的开平(元上都)附近,后来东扩到朵颜卫地区(今赤峰市和北京市北部)。到了十六世纪四十年代初,“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卫”在领主恩克兄弟9人的带领下,携带着成吉思汗母亲诃额伦祭祀宫帐投奔了土默特部的俺答汗(阿勒坦汗),俺答汗将恩克弟弟4人所部收为自己的属民,由长子辛爱黄台吉统领;将恩克兄弟另5人所部赐予其弟弟巴雅思哈勒昆都仑汗的喀喇沁部。此后,喀喇沁由2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真正的“喀喇沁人”,活动在宣化、大同边外,为西部喀喇沁人,名义上的首领是拉斯喜布(也称汗阿海),真正的首领是“喀喇沁人”所称的洪台吉“布颜阿海”,是达延汗的子孙;另一部分是原“兀良哈三卫”中的“朵颜部”,被“喀喇沁部”吞并后,成了“喀喇沁部”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主要力量,他们活动在蓟镇喜峰口外,为东部喀喇沁,大明也称他们为“三十六家”。

 天启七年(1627年),林丹汗征讨土默特部时,喀喇沁部右翼诸部与土默特部的“顺义王”博硕克图汗(明人称卜失兔)会师,迎战林丹汗,而东部喀喇沁“三十六家”中(喀喇沁左翼),有的出兵援助喀喇沁,有的坐视不管。1628年,林丹汗于土默特归化城(今呼和浩特,由于归化城内建有大召寺,因此蒙古人也称归化城为召城、赵城)大败土默特部、喀喇沁部,西部喀喇沁及派兵援助的东喀喇沁大多溃散,余部被林丹汗吞并,西部“喀喇沁部”从此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东部的“三十六家”中没受到损失的“朵颜”诸部袭用“喀喇沁”之名。从此,“喀喇沁”部的首领从黄金家族转到了“兀良哈”人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