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0章 冰封帝国之尼布楚(1)(第2页)

 石勒喀河下游300多公里范围内原是阿鲁蒙古乌特拉部的游牧地,该部于崇祯六年(1633年)归附后金后,内迁至呼伦贝尔草原。乌特拉部内迁后,石勒喀河下游几乎空了,在后金政权的恩准下,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才逐渐来到了石勒喀河一带放牧、耕作,不过在石勒喀河下游300多公里范围内放牧的索伦部人数还不到2000人。由于托尔加、桂古达尔、拉夫凯事先给居住在石勒喀河下游沿岸的几个部落打过招呼,尤其是托尔加身份特殊,这些达斡尔人、鄂温克人、鄂伦春人心想你一个大清国的额附(汉人称为驸马)都投降了大明,我们还犯得着与大明国过不去吗?何况大明国的舰船这么大,谁是他们的对手?因此余孝祥的进军很顺利,一路上基本没遭到沿岸索伦部落的骚扰。

 铁血军沿着石勒喀河约向西航行了约340公里后,副将郭辉翰向余孝祥报告,前方就是“虎沙口”了(今斯列坚斯克)。余孝祥知道,石勒喀河在虎沙口

左岸有支流莫古尔河(今morgul河)、马塔坎河(今matakan河),右岸有支流库尔恩加河(今kurenga河),再往上,由于河水浅,不能通航大船了,只能换乘平底小船或步行,于是走上船头,下令在莫古尔河口靠岸。

 舰队在莫古尔河河口靠岸后,发现在这里有个鄂温克人的小部落,人数只有100多人,首领叫图鲁亚尔。经询问,图鲁亚尔部落来自于外兴安岭西部。

 原在贝加尔湖东放牧的鄂温克人有15个部落,也称为索伦部。后来有4个部落被别的部落吞并,只剩下了11个鄂温克人部落,他们分别是依附于阿鲁蒙古茂明安部的八部及依附于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三部。依附于茂明安部的八个鄂温克人部落是位于尼布楚草原的乌扎、布拉姆、马尔吉、奥拉、墨尔笛勒五部以及在乞塔河(今赤塔河)流域放牧的阿拉尔、杜拉尔、多尔托儿三部。依附于布里亚特蒙古人的三个部落是在乌达河流域放牧的图克塔纳、罗佳、纳哈塔三部。这十一个鄂温克人部落都不是大部落,最大的部落阿拉尔部的人数也只有500多人,其他部落的人数大多在200人左右,人数少的部落甚至只有100多人,总人数在3000左右,属于使马部(或使犬部)。

 除了贝加尔湖东部有鄂温克人的部落外,在贝加尔湖东北部的外兴安岭一带也有放牧的有鄂温克人,他们分为十五个部落,被称为“索伦别部”,以饲养驯鹿为生,这些部落的名称往往以部落酋长的名字命名,如叶雷部、舍尔库特部、巴古奈部、土古素部、图鲁亚尔部等,这些部落人数多的有200多人,人数少的只有70-80人,总人数在3000以下,属于使鹿部。

 另外,在贝加尔湖东部茫茫的森林里还有十几个鄂伦春人部落、达斡尔人部落,这些部落的总人数也不超过3000人,他们在森林里过着放牧、渔猎的生活。

 原在虎沙口以西,乞塔河以东草原放牧的是阿鲁蒙古茂明安部。崇祯六年(1633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偕其叔父固穆巴图鲁、台吉达尔玛贷滚、乌巴什等携千余户属民归附后金。翌年,茂明安部的台吉札固海杜凌、乌巴海、达尔汉巴图鲁、瑚棱、都喇勒、巴特玛、额尔忻岱青、阿布泰等陆续归附后金。皇太极为前来归附的茂明安部举行了盛大的庆宴,并赏赐甲胄、雕鞍、银币等。自此,茂明安部告别故土,边征战、边迁徙,开始了为清朝征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