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冰封帝国之西伯利亚(14)(第2页)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俄国人在塔兹河中游与胡多谢伊河交汇处建立了“曼加泽亚城堡”,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俄国人在下通古斯卡河与叶尼塞河交汇处的左岸建立“图鲁汉斯克城堡”,此后俄国人就不断向叶尼塞河下游地区渗透,逐步征服了叶尼塞河下游地区的汉特人、涅涅茨人,向当地的汉特人、涅涅茨人征收皮毛税。由于叶尼塞河下游地区有丰富的皮毛资源,大批的猎人、商人(主要是俄国人)也来到叶尼塞河下游地区,与汉特人、涅涅茨人争夺皮毛,导致叶尼塞河下游地区的皮毛动物大量锐减,即使如此,到了崇祯十七年,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还有数千名欧洲猎人。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以康德拉季·库罗奇金为首哥萨克人来到叶尼塞河下游,进入了泰梅尔半岛,发现了皮亚西纳河(今pyasina河)。
皮亚西纳河在当地涅涅茨人的语言
中是“没有树木的平坦地区”的意思,它自皮亚西纳湖流出后,即向北流去,在接纳了杜德普塔河(dudypta河)、阿加帕河(agapa河)、杨谷多河(yangoda河)、塔雷亚河(tareya河)等支流后,流入喀拉海,河道长约820公里,在每年的五月至九月可以通航。
库罗奇金顺着皮亚西纳河向泰梅尔半岛的东北方向进军,不仅征服了半岛上的涅涅茨人,也发现了半岛上有极为丰富的皮毛动物,如旅鼠、北极狐、野生驯鹿等,后来在皮亚西纳河中游的贝兰加山发现了银矿。库罗奇金随后宣布,泰梅尔半岛属沙皇所有。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俄国人将泰梅尔半岛纳入版图,归“曼加泽亚县”管辖。随后,越来越多的俄国猎人、渔民来到泰梅尔半岛,他们沿着皮亚西纳河、赫塔河、哈坦加河修建了几个过冬营地,还在叶尼塞河、大赫塔河(今bol河)的交汇处建了个“乌斯基叶尼塞城”(今叶尼塞河口港),随后在大赫塔河沿岸也建了几个过冬营地。天启六年(1626年),俄国人在皮亚西纳河中游建立了奥尔洛夫镇,以开产银矿。
湛钧梁赶往哈坦加湾时,袁时泰率领6000骑兵、6000步军继续向西航行,不久就进入了“泰梅尔海峡”。“泰梅尔海峡”长约100公里,最窄处约55公里,水深32-210米,海峡的南面是泰梅尔半岛,北边是北地群岛。
北地群岛主要有4个大岛、7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约3.65万平方公里,约有一半的面积覆盖着厚达250多米的冰川,是个无人岛屿。北地群岛气候严寒,冬季的平均气温在零下30c左右,极端气温在零下70c,即使在夏季,岛上的平均气温也只有1c左右。
历史上,1913年俄国水文学家维利基茨基率领探险队考察了北地群岛,俄国人为了纪念维利基茨基的探险行动,将北地群岛与泰梅尔半岛之间的海峡命名为“维利基茨基海峡”。1933年,北地群岛被纳入前苏联版图,前苏联将4个大岛分别命名为“布尔什维克岛”、“十月革命岛”、“共青团员岛”、“少先队员岛”。苏联占领“北地群岛”后,将其作为囚犯的流放地,北地群岛才有了少量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