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抗旱(二)(第2页)
就适应了。
吕一栋手下的兵见刘云龙、贝喜鲁、袁时中都来挑水了,更卖力了,谁也不想在总指挥面前丢脸。
天黑后,师村长邀请刘云龙几个去家里吃晚饭,被刘云龙婉拒了。
刘云龙带着贝喜鲁、袁时中、李岩来到吕一栋的营地,和士兵们一起吃了一顿晚饭,顺便检查一下士兵们的伙食。
吕一栋没料到总指挥会留在营地吃晚饭,伙房也只是按平时的习惯给士兵们准备了晚饭。于是,刘云龙和士兵们一样,来了个三菜一汤,红烧肉、小青菜、咸菜毛豆子、紫菜蛋汤。
刘云龙边吃饭,边和士兵们聊着天。有些士兵说自己的老家在郿县(今宝鸡眉县),有的士兵说自己的老家在郏县,有些士兵说自己的老家在林县(今林州)......,问下来,他们大多来自陕西、山西、河南。
刘云龙就问他们,想不想回老家?
士兵们都说,谁不想回老家?可老家不是旱灾、蝗灾,就是兵灾,现在回去都得饿死。
刘云龙就告诉士兵们,等我们打回去,就不再有兵灾了。以后我们在你们的老家大搞水利工程,即使遇到旱年也不会出现严重的旱灾。今后使用了农药,就不再怕蝗虫和其它害虫。
这几天士兵们在林屋村都已见到农民们使用的农药,所以他们相信这些农药能杀死蝗虫。可怎么搞水利工程?又得花多少钱呀?
刘云龙看着满脸疑惑的士兵,于是就说道,就以林县来说吧,林县地处太行山东麓,境内多山,山地和丘岭占90%左右,多陡崖、峡谷,尽管境北有漳河,境内有洹河、淅河、淇河,但洹河、淅河、淇河都属于雨水补给型,水位深受雨水影响。夏秋季下暴雨时,会引发洪水,冬春季枯水期时有些河流会断流,连春播的水都保证不了。现在林县官府搞的水利工程都是小打小闹,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今后,我们就在林县境内修几个水库,用来蓄水、发电,再修一条输水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境内,这样就能旱涝保收了。林县境内还有煤矿、铁矿、石灰石矿、白云石矿,可以利用水库发的电和开采的煤炭来发展工业。
那个来自林县的士兵忙问道:“刘总,你去过林县?”
刘云龙在后世去林县参观过红旗渠,于是说道:“去过。”
那个士兵就说道:“怪不得你这么了解林县。不过,你说的水库、输水渠道,得花几十万两银子吧?”
“为了苍生,花多少银子都值得。”
“等修水库、渠道时,我来做放炮手。”
“行。”
那个来自眉县的士兵忙问道:“刘总,我们宝鸡地处关中平原,为啥也会连年受灾?”
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至渭南(洪武十四年设渭南县),其北部是黄土高原,南部是汉中平原和兴安盆地(今称安康盆地),是陕西人口密集地区,曾是富庶之地,号称“八百里秦川”。刘云龙见那个士兵问起关中平原的事,想了一下,然后说道:“关中平原境内有渭河、泾河,我们的成语‘泾渭分明’就来自于这二条河流,大禹治水就发生在关中平原东端的风陵渡,我国古代着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等都引自渭河、泾河,历史上是我国农业最富庶的地区之一,与成都平原一样也是‘天府之国’。它是大秦帝国的发祥地,也是汉朝、唐朝时的赋税重地。但是,自唐朝后由于陕西地区的官员一直在用老式思维管理着渭河、泾河,靠吃老本来搞农业,仅仅靠疏浚渭河、泾河已无法抵御这次小冰河气候对农业带来的灾难,所以陕西成了重灾区,流民四起,灾祸连年。”
“那应该怎么治理渭河、泾河?”
“渭河发源于安定州(今甘肃定西县)的鸟鼠山,流经关中平原后汇入黄河,全长约8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3.5万平方公里。泾河发源于六盘山东麓,流入关中平原后,在西安东北部汇入渭河,全长约460公里,流域面积约4.54万平方公里。这二条河流的水源补充主要来自于山上的雪水和雨水,径流分布很不均匀,秦岭、关山地区的径流高,平原、谷地地区的径流低,流经黄土高原后,携带着大量泥砂,这些泥砂沉积在河底,不断把河床太高,夏秋季发大水时,就不断发生洪涝灾害,甚至把郑国渠多次冲毁,官府也只是将堰口上移,致灌溉面积越来越少。冬春季水源往往又不足,渭河、泾河的有些支流会断流,在这个小冰河时期,甚至连干流都会断流,连春耕的灌溉用水都保证不了,所以连年闹灾荒。要改变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