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占领嫩江


 第460章 占领嫩江

 在嫩江左岸的布克村(今齐齐哈尔),铁血军千总邹梦符正在巡视着刚占领的村子。铁血军占领三姓地区后,邹梦符跟着刘积福挺进科尔沁草原。刘积福率部去了阿勒楚喀城(今哈尔滨),邹梦符带兵来到了布克村。

 布克村位于嫩江上游,处于科尔沁草原腹地。

 科尔沁,蒙语意为“弓箭手”,是当年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管辖的游牧区之一。当年哈撒尔是负责大汗营帐警卫和警戒重任的“兀勒都赤”(汉语是总指挥的意思),他的手下有大量的弓箭手。 后来,“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哈撒尔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着名的科尔沁部。

 后世的科尔沁草原仅仅指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绵亘400余千米 ,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但在明代,科尔沁草原东起嫩江、伊敏河,北及蒙古高原东北部,包括大兴安岭中部山脉南北两侧,南至辽河、柳河、大凌河流域,西至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成吉思汗将科尔沁草原分封给二地哈撒尔后,哈撒尔的子嗣有40个,经几百年繁洐生息后演变成嫩科尔沁、阿鲁科尔沁旗、四子部落、茂明安部、乌拉特部及青海和硕特等部族。

 大兴安岭东部原为蒙古兀良哈部的放牧地。兀良哈人是契丹人的后裔,蒙古人兴起后逐渐被蒙古人同化,但还保留着半牧半农耕的习惯,世居朵颜山(今称宝格达山)。明代在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时,在大兴安岭东设置了泰宁、福余、朵颜三卫,该“三卫”也称“兀良哈三卫”。正德年间,兀良哈人西迁后,阿鲁科尔沁一部迁入大兴安岭东部,为了区别于阿鲁科尔沁,将该部称为“嫩科尔沁”,即放牧于嫩江流域的科尔沁蒙古人。天启四年(1634年),嫩科尔沁归附后金。崇祯九年(1636年),皇太极登基后,将嫩科尔沁封为五旗,即科尔沁左翼前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科尔沁右翼后旗,共有104个佐领。嫩科尔沁投靠努尔哈赤后,一直与后金保持着姻亲关系,孝庄皇太后就出身在嫩科尔沁部落,她的名字叫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也称为“孛儿只斤氏·布木布泰”。“孛儿只斤氏”是成杰思汗的氏族名称,因此孝庄皇太后实打实地出身于蒙古“黄金家族”。孝庄皇太后的哥哥是满珠习礼,为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札萨克(即旗长)。

 阿鲁科尔沁是科尔沁部的正统,蒙古语“阿鲁”是“山北”的意思,当年哈撒尔因曾驻防于燕然山(今杭爱山)以北地区,因此被称为“阿鲁科尔沁”。嘉靖年间阿鲁科尔沁游牧与额尔古纳河、海哈尔河(今称海拉尔河)、呼伦湖一带,曾隶属于察哈尔部。该部于崇祯三年(1630年)归顺后金,崇祯七年(1634年)被分封于“乌兰哈达”地区。崇祯九年(1636年),后金将该部设为一旗,称为阿鲁科尔沁旗。在后世,“乌兰哈达”地区的东北部因有赭红色山峰,于是将该地区称为“赤峰”。

 四子部落哈撒尔后裔诺延泰的四个儿子所率领的蒙古人形成的部落,是阿鲁科尔沁的一部分,后放牧于阴山之北。崇祯三年(1630年),四子部落归附后金。

 茂明安部为阿鲁科尔沁的一部,放牧于大兴安岭以北的尼布楚地区。崇祯六年(1633年),茂明安部首领车根率其部落归附后金,皇太极为前来归附的茂明安部举行了盛大的庆宴,并赏赐甲胄、雕鞍、银币等。自此,茂明安部告别故土,边征战、边迁徙,把自己牢牢地绑在了清朝征战的战车上。

 乌拉特部原放牧于额尔古纳河、石勒喀河之间,崇祯六年(1633年)归附后金,与茂明安部一起内迁到呼伦贝尔草原,参与了清朝对朝xian、漠北蒙古、大明的征伐。

 漠西蒙古和硕特部的祖先也是哈撒尔的后裔,正统年间西迁,加入厄鲁特蒙古,也即明初所称的“瓦剌部”,到了崇祯年间后称为“卫特拉部”,由于和硕特部具有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血统,在卫特拉四部中长期居盟主地位。卫特拉四部之一的准噶尔部崛起后,和硕特部的一部跟随土尔扈特部进入欧洲的伏尔加河放牧,其余部落跟随固始汗进入青海,建立了横跨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

 在科尔沁草原北部放牧的还有蒙古郭尔罗斯部、杜尔伯特部。

 郭尔罗斯部是蒙古的古老部落之一,曾辅助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但他不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郭尔罗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