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改革之路(三)


 第420章 改革之路(三)

 朱由检听说放开海上贸易后,每年至少能收2000万两关税,忙又问道:“还有别的门路吗?”

 刘云龙说道:“实行盐、茶、酒、烟专卖。”

 “盐、茶、酒、烟专卖?”

 “我报馆的记者对全国的盐、茶、酒、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和茅元仪所做的调查差不多。”

 “就是写《武备志》的茅元仪?”

 “对。”

 范景文问道:“你们的调查情况怎么样?”

 刘云龙说道:“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朝廷实行的也是官盐制,松江、扬州、淮安、绍兴、宁波五府都产盐,可你们知道吗,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松江、苏州、常州、镇江、应天、扬州、淮安十二府百姓食用之盐竟然都是私盐。”

 朱由检问道:“怎么可能?”

 范景文说道:“好像有这回事。茅元仪写的《石民四十集》中也说浙江和南直隶有十郡无一人食官盐。”

 这十二郡至少有3千万人口,考虑到工业用盐,暂按人均年消耗12斤盐计算,每年耗用的盐至少3.6亿斤,按每200斤盐为一“引”,就是180万“引”,如按每“引”1.3两银子的税率,朝廷在这十二郡每年就少收了234万两银子的盐税。

 于是,王永吉说道:“朝廷少收了多少盐税呀。贩私盐的都该死。”然后问方岳贡、郑暄:“贩卖私盐这么严重,你们就没了解过?”

 方岳贡说道:“官府收取的盐税太高了,就给私盐贩子提供了发财的机会。就拿3年前来说吧,松江府官盐的价格是每斤40文,私盐的价格只有每斤10文,而且官盐的质量还不如私盐,你让我们怎么管?”

 郑暄也说道:“我到苏州后,也确实发现了这个情况,可一看周边那么多州府卖的都是私盐,我要管也管不住,硬要管的话,恐怕我这条命也会丢了。”

 刘云龙对王永吉说道:“王大人,江南的私盐泛滥,不能怪方大人、郑大人,也不能怪江南各府的官员。朝廷好好去调查的话,会牵出一条大蛀虫。”

 “有一条大蛀虫?”

 “那条大蛀虫世受朝廷恩典,可惜他一直在挖朝廷的墙脚。此人构建了一张从南直隶各盐场到淮安、扬州、南京、常州、苏州、松江等地的贩私盐网络,各地官府还能收到盐税吗?”

 朱由检忙问道:“那人是谁?”

 刘云龙说道:“皇上,只怕你也不敢动他。”

 “究竟是谁?”

 “魏国公徐弘基。”

 徐弘基是大明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代,世居南京。朱由检听后,果然沉默了,心想一般官员谁敢去调查他呀!过了一会儿才说道:“到了南京后,我会亲自过问这件事。”

 刘云龙说道:“你是应该好好调查调查,不过,方大人说的也对,朝廷的盐税确实太高了。”

 范景文忙问道:“该怎么做?”

 刘云龙说道:“调低盐税,全国统一盐价,实行国家专卖。”

 “要调低盐税?”

 “一引盐税率1.3两银子,按现在1两银子平均合1500文的比价,相当于每斤盐加价9.75文。这些盐销售给内地时,盐商的运输费就要不少钱,到了湖广地区,说不定每斤盐要70-90文,老百姓承受得起吗?实行盐由朝廷专卖后,盐的运输由朝廷承担,然后统一全国的价格,同时打击私盐贩子,国家就能增加收入。”

 “由朝廷来承担盐的运输,那要多少费用?”

 “朝廷来承担盐的运输,当然会产生运输、管理、仓储费用,可以把这些费用考虑到盐价中。现在苏州、松江两府的盐价是每斤10文,宁波、绍兴、杭州、淮扬的盐价基本也在这个价,应天府的盐价是每斤12文,湖广的盐价为70文,陕西的盐价高达90文,相差多少倍?浙江、南直隶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达5000万,如把盐价定为每斤15文,对于这些地区的百姓来说每人每年也只增加180文的支出,不至于对百姓造成损害,但对其它地方的百姓来说却能减少很多支出。不仅朝廷收到了盐税,绝大部分百姓也受了益,何乐不为?”

 “每斤盐官价15文,太低了吧?”

 “本公司生产盐的成本是每斤盐5文,你还嫌官价低吗?”

 “你公司也产盐?成本还这么低?”

 郑暄就说道:“公子殿下是经

南京户部特批后才生产盐的,而且南京户部派有专人监督。他用的不是普通的‘晒盐法’,而是‘真空制盐法’,不仅产量高,成本也低。”

 范景文一听刘云龙的盐场是经南京户部批准、监督后生产的,那不算私盐,可啥叫“真空制盐法”?于是就问道:“这个‘真空制盐法’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