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琼州府
第248章 琼州府
海南岛在洪武年间有2.5万户人家,一直到崇祯初年,岛上的居民也没有增加多少。但近几年因内地天灾人祸不断,岛上居民一下子增加到了4万户,且随着岛上土地的持续集中,岛上的绝大部分耕地落到了地主的手里,广大贫民只持有少量土地,因此岛上各县也屡次发生民乱。(注:历史上,明清交接之际,逃到琼州府的难民达278万。)
明代琼州府领3州10县:即儋州、崖州、万州和琼山、澄迈、定安、文昌、会同、乐会、昌化(今昌江县)、临高、陵水、感恩10县,陆地面积3.54万平方公里,府治在琼山县。另外还管辖“万里石塘”,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海口港始建于宋代,当时称为“海口浦”,是商船聚泊之处。明代建海口城,设立海口千户所,隶属于琼山县。海口城距琼山县城5公里,城周五百五十五丈,高一丈七尺,阔一丈五尺,设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门上都建有城楼。海口城东北临海,修筑有九十丈的堤岸,兼做码头。东南到西北挖有护城河,长四百六十五丈,宽一丈五尺,深五尺。
琼州府知府蒋一鸣、琼山县知县林尚春等一众官员在港口迎接。余国祯、刘万金、刘云风也提前得到了消息,因此也在码头等候着。
要在平时有难民到达海口的话,琼州府知府是不可能到码头迎接的。但这次是两畿兵部、户部采取的联合行动,声势浩大,不仅皇帝的义子参与了行动,连郑芝龙的舰队也参与了护送,蒋一鸣接到消息后,忙带着一些官员到码头迎接。
蒋如锦在海口港上岸后,与余国祯、刘万金、刘云风见过面后,经余国祯引见,来到蒋一鸣面前,蒋如锦把南京户部尚书高宏图的一封信交给了蒋一鸣。
蒋一鸣一开始以为会有南京的大官随同难民一起来琼州府,见到眼前的只是身穿蓝衣装束的年轻人,心里有点不开心了,心想自己好坏也是堂堂的知府,对方好像只是一介草民而已。等读完高宏图的信后,才知道眼前这位小伙子和余国祯、刘云风一样,也是公子殿下的亲信。既然这位小伙子代表的是公子殿下,那是万万不能怠慢的。
蒋一鸣说道:“户部尚书高大人的信上说有30万人来琼州府,这有点不好办呀。”
蒋如锦问道:“有啥难度吗?”
“岛上耕地不多,饥民经常闹事造反,现在一下子要增加30万人,岛上的粮食不是更紧张了吗?”
“公子殿下说了,来到岛上的30万难民不与原住民争地,我们自己开荒种地。”
“那很好。只是你们准备在哪些地方垦荒?”
蒋如锦拿出一份图纸,对蒋一鸣说道:“大人,公子殿下已规划好了十几处垦荒之地。”
蒋一鸣接过图纸,图上果真已标出了十几处地方。这些地方目前人烟稀少,据说还有很多毒虫猛兽。
刘云龙在图上标出的十几个地方,是后世国家在海南岛建立的十几个农场所在地。
在后世,国家为了开发、建设海南岛,在岛上建立了文昌县南阳农场、琼山县东昌农场、琼海县东升农场、琼海县南俸农场、定安县中瑞农场、陵水县南平农场、万宁县兴隆农场、保亭县通什农场、五指山畅好农场、乐东县保国农场、三亚南岛农场、东方县广坝农场、昌江县红林农场、白沙县白沙农场、儋县红岭农场、儋县西庆农场、临高县加来农场、澄迈县金安农场、琼中县大丰农场、屯昌县中坤农场等。
根据刘云龙的计划,今后,这十几个农场除了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将种植橡胶树、金鸡纳霜树、可可树、油棕榈树、木薯。
蒋一鸣说道:“这些地方可都是蛮荒之地,不仅有毒蛇猛兽,还有防不胜防的瘴疠之气呀。”
蒋如锦说道:“为了今后琼州府的发展,即使有刀山火海,我们也不得不涉险而入。”
“公子殿下的所为令我钦佩。可你们在垦荒后有收获之前,你们要在岛上买粮的话,岛上的米价会飞涨,而且也没这么多粮食呀。”
“大人,粮食由我们自己解决,不会和岛上的老百姓争粮食的。”
蒋如锦说的是实话,以前苏州府、徽州府种植的麦子亩产只有1石(57.56公斤),现在苏州府吴县、长洲、吴江及徽州歙县、休宁、黟县155万亩耕地,在使用了化肥、农药后,不久前收获的麦子平均亩产量已达到5.3石(305公斤),每亩增产4.3石,总增产小麦6
66.5万石(.74万公斤)。小麦的出粉率在75%左右,增产的小麦可碾面粉.8万公斤,按每人日均消耗0.5公斤面粉,增产的小麦就可养活157万人。
蒋一鸣听后,忙说道:“你们不与岛上的老百姓争地、争粮食,我就放心了。”
蒋如锦问道:“大人,只是我们开荒种粮后的税赋怎么个说法?”
蒋一鸣说道:“按老规矩,新开荒的耕地可三年免税。”
蒋如锦说道:“好。”
在蒋一鸣、蒋如锦说话时,难民们根据余国祯的安排,拖家带口前往最近的琼山东昌农场、文昌南阳农场。
蒋一鸣说的“瘴疠之气”就是“疟疾”。
这时候的中医认为“瘴气”是一种来自森林里的毒气,人患病后十有九死,令人“谈瘴色变”。
在后世,人们才知道“疟疾”是由蚊虫携带的“虐原虫”引起的疾病。不过为应对南方的瘴疠之气,刘云龙已根据后世苏州雷允上药房的秘方,让杨茹良、郑伯荣、盛居松配置了几味药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