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库页岛海峡(第2页)
“你除了懂汉语,还懂其它语言吗?”
“还懂一点满洲语、使犬部人的语言。”
崇祯八年(1635年),皇太极废除了“女真”的旧称,定族名为“满洲”。满族的文字早在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努尔哈赤就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母借来创制了满文。
使犬部是大明对生活在黑龙江下游、库页岛上使用猎犬捕猎人的称呼,主要是尼夫赫人、赫哲人。使犬部的人,不穿棉布御寒,都穿兽皮、鱼皮来御寒。即使到了夏季,使犬部的人也只是在腰部束一块鱼皮遮羞。
“那从现在开始,你就是我们的翻译官了。”
“你们还要去哪里?”
“我们还要去北边。”
砂野指着其他渔民,问道:“他们怎么办?”
刘云龙说道:“他们暂时不能在海里捕鱼了。至于那几个来自虾夷岛的人,都要跟我们走。”
“为啥不能在海里捕鱼?”
“为了防止他们走漏消息。”
“你们海盗还怕走漏消息?”
“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省得皇太极来找我们的麻烦。”
“不许在海里捕鱼的话,他们怎么活?”
“你们这个村有多少人?”
“有200多个。”
“有大清派来的官员吗?”
“没有。他们都在普隆霭。”
“那行,200多个人中留下一半人,靠捕捞桃源河里的鱼就能养活了。另一半人跟我们去铜锣,在那里养殖鱼、虾、蟹、扇贝。”
砂野一想,渔船都被没收了,那也只能听这位“头领”的话了。于是,他让一半的村民跟着刘云龙的其它船去了铜锣,自己跟着刘云龙继续往北。
邹锡熊在桃源留下30个士兵后,继续北上。
刘云龙想起后世很多满族人改了汉姓,
比如姓“金”、“艾”、“崔”什么的,就给砂野起了个新名字,叫“艾沙叶”。
船队到达普隆霭后,港口里有2艘清军的船,但船上没清兵,看来他们都上岸了。
刘云龙、邹锡熊带着士兵们上了岸。
普隆霭是个有500多人的镇子,只有1条街,街的两侧散落着一些店铺,主要是当地居民来出售皮毛的。
安保士兵上岸后,街上四处逃散的居民们用惊异的目光看着这些身穿蓝色制服的士兵,手中持着长长的木棍,上面有明晃晃的刺刀。尽管居民们没见过枪,把这些长枪当做木棍,但他们知道这些刺刀是可以杀人的。
刘云龙、邹锡熊带着士兵们来到镇公所,里面有30多个清兵。
在平时,普隆霭的镇公所里是没人的,皇太极的人只是在每年春季待黑龙江解冻后才派人到库页岛上来收取皮毛税。现在是四月份,正好是他们来岛上收取皮毛税的时候。
这些清兵看到刘云龙、邹锡熊他们后,纷纷举刀想顽抗,在被打死了10几个人后,余下的清兵乖乖地放下弓箭、腰刀,举手投降。
在艾沙叶的翻译下,刘云龙审问这些俘虏:“谁是你们的首领?”
一个士兵指了指地上死了的一个人,说道:“他是我们的首领。”
“你叫什么名字?从哪里来?”
“我叫努雅勒阿哈。我们都是从‘三姓’来的。”
在明朝“三姓”所在地称为“古城屯”,即今天黑龙江省的依兰县,“依兰”在满语里是“三”的意思。
皇太极建立清朝后,因该地居住着赫哲族“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个姓氏的人,因此将“古城屯”改名为“三姓”。大清派往黑龙江下游、库页岛收税的清兵,大多来自“三姓”。历史上,清朝进关后将“三姓”归于“宁古塔将军府”管辖。
刘云龙对他说道:“现在我们已占领了这个岛,你们的工作将由我的人来接替。”
努雅勒阿哈问道:“大明距这里有几千里,你们是怎么过来的?”
“你到港口去看看,就知道我们是怎么来的。”
“你们的枪怎么和我们汉八旗的枪不一样的?”
“你们清军汉八旗使用的是火绳枪,我们用的是燧发枪。你们要是敢不老实的话,那我就用这种枪把你们统统枪毙。”
“我们投降了,求你别杀我们。”
“尽管你们投降了,但你们不能回到对岸去了。”
“那我们去哪里?”
“你们都得去岛的南方开荒种地。”
“岛的南方,远吗?”
“有600里路。你们去过岛的南方吗?”
“没有。”
“你们连岛的南部都没去过,也叫管治这个岛屿?你们知道日本人在岛的南部收税吗?”
邹锡熊见努雅勒阿哈摇摇头,就对刘云龙说道:“刘总,和他们扯这些没有用的干嘛?让我把他们都带走吧。”
于是,刘云龙对努雅勒阿哈说道:“现在我任命你是他们的班长,去了南方后,由你带他们劳动。”
邹锡熊在普隆霭留下了30个士兵,船队继续往北,前往伊对。
船队经过“东渚”(今萨哈林岛共青镇)、“望亭”(今萨哈林岛十月镇)、“硕放”(今萨哈林岛杜埃)时,刘云龙告诉平步青,东渚有铜矿,望亭有铁矿、金矿、锰矿,硕放有煤矿。
硕放的煤矿距海边3里,是个井下开采的煤矿,就是后世俄国作家契科夫写的《萨哈林旅行记》中记录的“杜埃”煤矿。硕放的煤炭有褐煤,也有烟煤,可用于冶金炼焦。
船队到了伊对后,看到伊对城四周有城墙,方圆有2里。
邹锡熊说道:“看来你说的真对,这个城镇还真是个古城。”
刘云龙说道:“我们进去看看有没有清军。”
刘云龙在居民们胆怯的目光注视下,带兵进入伊对城城门。
尽管伊对城在金代就建城了,但400多年来,这个镇子好像也没多大的变化,有一纵一横2条街道,街道两旁散落着几十间店铺,都是交换皮毛、铁器的。
在镇子里没有发现清军,经打听后,刘云龙带队来到镇长家里。
镇长见家里来了一批当兵的,吓得不知所措。
刘云龙问道:“不用怕,我们来自大明国。你是伊对镇的镇长?”见他点点头后,又问道:“
你叫什么?”
“我叫傅特卡哈拉。”
艾沙叶告诉刘云龙,使犬部的人都喜欢在姓名后面加上“哈拉”2字。
于是,刘云龙对镇长说道:“那以后你就叫傅特卡吧。”
“谢谢大人。你也不用通译,我懂你们的汉语。”
“哦,你家祖上也在大明做过官?”
“嗯,我家祖先在囊哈尔卫担任过旗长,我家一直有学习汉语的传统,所以我懂汉语。”
“那太好了。你是怎么做镇长的?”
“因我家都识字,家底稍微厚实点,因此几百年来都由我家的人做这个镇的镇长。”
“这么说你是世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