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婚礼(第2页)


系着红头绳的“万年青”。子孙桶里放着红蛋、枣子,意即传宗接代。褥子里也放着红蛋,到了夫家后,可任由小孩抢摸,以示吉利。

 待送亲的人员都上了船后,船工用竹篙把船推到了河中心。

 竹篙推船时,也有规矩,竹篙不能搭水,而且不能推第二篙,意思是要新娘子一心一意在夫家,不能拖泥带水。

 船离开码头后,黄凌波家的帮佣用脸盆向地上扑了一盆水,意思是“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不能回头。

 蒸汽机船加大马力开往城里。

 由于苏州人迎亲有个规矩,迎亲队伍必须从东面进门,因此船在盘门西大街靠岸后,一路吹吹啦啦,沿着梅家桥弄一直往东走到卧龙街,再向北走到书院巷,从书院巷折返往西走到盘门东大街。

 迎亲队伍刚刚走进盘门东大街,在门口等候着的人立即放起了鞭炮、炮仗。此时有戴孝的、不是原配夫妻的人必须回避,否则会被视作不吉利。

 待花轿落地,迎亲人员用稻草在门口燃起了火堆。

 按规矩,新娘子离开娘家要由哥哥、弟弟来背出门,新娘子进夫家,要由新郎官背进家门。

 黄丽菊从轿子里出来后,刘云龙背着黄丽菊跨过了火堆,进了家门。意思是今后无论刀山火海,夫妻都要同心。

 黄丽菊进门后,夫家给她端上一盘糕团、花生、枣子,意在让新娘“尝甜头”。尝完甜头后,在司仪的主持下,与刘云龙一起拜天地、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

 刘云龙与黄丽菊对拜后,有人拿来一条红绿巾。刘云龙、黄丽菊各拿着红绿巾的一头,刘云龙在前,领着黄丽菊退着进了新房。

 新房里的婚床上,刘云龙的大娘舅已为他们铺好了新被子。

 苏州人结婚有个习俗,外甥结婚时,婚床必须要由娘舅来铺床。

 外甥结婚那天,负责铺床的舅舅除了出喜钱外,还要准备“铺床盘”,盘里放上桂圆、枣子、团子、糖果、甘蔗等,即使普通人家,做舅舅的通常也要花费几两银子。

 在后世,苏州人结婚时,负责铺床的舅舅准备一副“铺床盘”,至少要花费1.5万—2万人民币。

 为啥外甥结婚,做舅舅的得破费很多呢?这跟苏州人的观念有关。苏州人认为“天山老鹰大,地上娘舅大”,所以婚床要由娘舅铺床,女方送亲时,要为“送亲娘舅”单独开一桌。今后,家里兄弟几个结婚后分家时,也是由娘舅主持分家的,自家的父母还做不了主。

 黄丽菊进了新房,要到了第二日才能出门回娘家,这叫“回门”。因此新房里也放了一桌酒菜,外面即使闹翻了天,新娘也只能在新房里待着。而刘云龙要等晚上客人散去,才能回到新房,挑起新娘的红头盖。

 刘云龙家的客厅里也放了一桌酒菜,那就是给“送亲娘舅”准备的,别的送亲人员是不能坐的。如送亲娘舅只有1个,也要独坐一桌。黄邦国、黄邦明及黄丽菊的堂兄堂弟、表兄表弟都是“送亲娘舅”。

 因来的亲戚很多,还有官员、大华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刘万禄生意上的朋友,刘云龙家里根本坐不下来庆贺的人,只得在新竣工的“乐益学校”里摆开了150多桌宴席。

 新竣工的学校不仅有操场,还有几个很大的教室,学校里的食堂正好可以给厨师使用。

 苏州人结婚还有个习俗,结婚时要开三天宴席,水车浜、居家园、何家塔等村的亲戚、朋友在2天前就来这里吃喜宴了,今天是第三天中午,是正宴。

 乐益学校新校园给宾客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厕所。厕所里的墙面、地面都贴上了瓷砖,用上了抽水马桶。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污水井被冲到了学士河边的化粪池。污水经沉淀后,清水流入学士河,固化物被留在了池里。化粪池靠近学士河一侧有个闸门,打开闸门后,化粪池里的固化物就能自动流到船里,由农民运到田里做肥料。

 宴席开席前,抚衙的徐阶告诉刘云龙,抚台大人去了南京,不能来参加你的喜宴了。

 陈师泰来参加婚礼时,带来了他亲手写的一副贺联。陈师泰写得一手好字,连文震亨看了他的书法后也自叹不如。

 喜宴开席后,李舟洋、王海清、李必恭几个伴郎陪着刘云龙给来宾敬酒。

 刘云龙首先给参加婚宴的官员敬酒,他在给陈师泰、李毓新、牛若麟他们敬酒时,陈师泰问刘云龙:“你们选矿的方法怎么和玉屏山的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