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婚礼


 第187章 婚礼

 十二月十七日上午,刘云龙坐着插满彩旗的迎亲船来到了木渎。

 船刚进木渎镇,迎亲人员(即娶亲人员)就放起了炮仗,通知黄凌波家的送亲人员,我们来迎亲了。黄凌波家的送亲人员听到炮仗后,立即也在家门口放起了鞭炮和炮仗,告知迎亲人员,一切准备就绪。

 船到码头后,迎亲人员给所有来观礼的亲戚、朋友、街坊分发了枣子、花生、糖果。

 这个糖果是刘云龙不久前才让糖坊生产的奶白糖。以前的糖果都是用饴糖做的硬糖。嘉靖年间出版的《本草蒙筌》中就有饴糖的制作方法介绍。不过,现在苏州大量采用红薯饴糖来做糖果。

 大华公司生产的奶白糖,闻着就有一股奶香味,口感柔软细腻,味道香甜。

 到了黄凌波家后,黄丽菊的七大姨八大姑们及她们的孩子们堵在门口,向刘云龙讨喜糖、讨红包。等他们都拿到喜糖、红包后,刘云龙才得以进门。

 迎亲人员接着把礼盘抬进了黄凌波家。

 苏州地区迎亲,一般要六个礼盘,盘里放上蒸糕、枣子、红蛋、一对鸡、两条猪腿、两条鱼。刘云龙这次准备了16只礼盘,有香烟、糖果、丝绸、棉布、皮鞋、黄酒等。

 刘云龙进门后,正在陪着黄丽菊哭的岳母从内室走了出来。

 黄丽菊母女俩在内室哭,并不是受到了什么委屈,而是苏州地区嫁姑娘的习俗,叫“哭嫁”。

 黄丽菊从早晨起床开始就得哭,一哭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二哭不能留在父母身边尽子女之孝,三哭从今以后再也不能受到兄妹的关怀之情。哭诉的内容主要是怀念父母、兄妹对自己曾做过的事情,比如梳头、做饭、穿衣等,从中倾诉对父母、兄妹的依依不舍之情。

 在女儿哭嫁时,女方的母亲要陪着女儿一起哭。出嫁姑娘的母亲陪着哭,主要哭诉女儿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希望女儿一辈子记住父母的爱,劝女儿嫁过去后,要与女婿相敬如宾,这样才会有美好的生活,寄语女儿要孝敬公公婆婆,也希望亲家能待儿媳妇亲如己出。

 刘云龙拜见了岳父母和黄丽菊的大娘舅。刘云龙的大舅子黄邦国代表女方向刘云龙回敬了三次茶,俗称“三道茶”,然后把女方的长辈一一介绍给了刘云龙认识。

 刘云龙一边跟着黄邦国喊着那些亲戚,一边接过他们送过来的“改口费”。按照苏州习俗,男女双方结婚时,男方或女方的长辈要给新郎官、新娘子“改口费”的。

 黄邦国介绍完亲戚后,刘云龙和迎亲人员坐了下来,黄凌波家的帮佣们给迎亲人员端上了“喜团”、莲心。大家一边吃,一边耐心等待新娘子从闺房出来。

 此时,新娘子黄丽菊在闺房化妆、开面。旁边有2个陪嫁丫鬟也在梳妆打扮。

 古时候,女孩子出嫁前是不能剃掉脸上的汗毛的,只有到了结婚那天才可以剃脸上的汗毛,这叫“开面”。开面通常是由1个有经验的“开面”妇女用2根棉线把脸上的茸毛绞尽。平时“开面”妇女给一个女人开面只收取20文左右的铜钱,但像结婚这样的日子,“开面”妇女至少可以拿到1两银子的“开面费”,这叫“喜钱”。

 黄丽菊原本没有丫鬟,黄凌波考虑到刘家是大户人家,自家女儿嫁过去后,要是没有陪嫁丫鬟会掉身价,因此就买了2个丫鬟。这二个丫鬟叫阿娟、阿雯,阿娟16岁,阿雯15岁,都是从河南随父母流浪到苏州来的。古时候的丫鬟是没有人身自由的,作为陪嫁丫鬟的话,还要侍寝,如主人看中的话,可以收为偏房。

 迎亲人员在女方家坐了一会儿后,黄丽菊终于头罩大红布,在阿娟、阿雯的搀扶下,走出内室。

 黄邦国看见妹妹出来后,就背着她,出了门,坐上了轿子。

 按照苏州习俗,女孩子出嫁时,是不能自己走出家门的,要由自己的哥哥或弟弟把她背出家门。没有亲哥哥、亲弟弟的话,就有堂哥、堂弟来背。

 迎亲的轿夫们抬着新娘子出了门,上了船。

 新娘子从轿子里出来,换上夫家给她准备的新鞋,走进了船舱。

 站在船上的黄丽菊娘家人看见黄丽菊换好鞋后,就把她脱下的鞋子捡了起来。

 按照习俗,娘家的旧鞋子是不能带走的,因此黄丽菊的亲戚得把旧鞋子拿回家。

 迎亲人员把黄丽菊的陪嫁也一件一件搬上了船。首先是子孙桶,然后是棉被、褥子、箱柜、饭碗、铜器、锡器,最后是用青布包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