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陈师泰的疑惑


 第181章 陈师泰的疑惑

 苏州府今年的秋赋征收得比较顺利。

 十二月七日,曹毅明向陈师泰汇报今年的秋赋、物价情况。

 曹毅明汇报道:“今年整个苏州府因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秋赋征收很顺利,田赋收取了265.4万石,折银530.8万两。”

 陈师泰知道去年苏州府的田赋是被朝廷免了,于是问道:“前年收了多少田赋?”

 “前年是260.3万石?”

 “苏州府的田亩没增加,田赋怎么会增加了5.1万石?”

 “大人,我们苏州府每年的田赋是不一样的,都是由南京户部核定后征收的。”

 “哦。其它税收呢?”

 “今年的工商税收取了545.73万两,工商税比去年增加了383.73万两。”

 陈师泰一听,以前只听说苏州很富,现在听到苏州府的工商税就收了545.73万两,已超过了田赋。上交朝廷90%的税赋后(注:与其他地方不同,苏州府、松江府上交给大明朝廷的税赋是90%),苏州府可有近100多万两的留存。他问道:“怎么会有这么高的工商税?”

 曹毅明说道:“大人,苏州很多镇都用新式织机了,布匹、丝绸的产量比往年增加了十几倍,出口的货物也涨了几十倍,收取的工商税自然就上来了,仅太仓船舶司收取的关税就有81.6万两,收取的盐税也有35.7万两。对了,大华公司苏州本部就缴纳了182.36万两税银。”

 “太仓船舶司就收了80多万关税,那运河钞关不是更多吗?”

 “是的。可惜运河钞关归户部管。”

 陈师泰又说道:“大华公司这么有钱?”

 曹毅明说道:“大人,你不是视察过大华公司的几个厂矿么。据牛若麟禀报,吴县县府仅颜料染料一项就收了大华公司9.1万两的税银。大华公司出售技术专利,上交的税收也有几十万两。”

 陈师泰心想,我要是有这么多钱,还做什么官呀?他继续问道:“以前能收多少盐税?”

 “大人,虽说朝廷明文规定要收盐税,可以往每年最多能收1-2万两盐税。”

 “只有1-2万两盐税?”

 “现在私盐泛滥,能收到1-2万两盐税已不错啦。”

 “私盐泛滥,那不是与朝廷作对吗?”

 “大人,不仅仅是我们苏州府私盐泛滥,整个南直隶、浙江、福建都这样。我们能收取到30多万两盐税,还是大华公司买了盐后用于工业生产,比如生产纯碱就买了几百万斤盐,那些盐商实在瞒不过去,我们才收到的。”

 “大华公司的工业用盐量都超过民间食用盐的数量了,盐价涨了吗?”

 “暂时没涨。”

 “怎么可能?”

 “大人,淮安府、扬州府、松江府、绍兴府、宁波府、温州府有大片盐田,他们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增产不少盐。但听说大华公司又开办了好多分公司,如用盐量也是这么大的话,盐价就难说了。”

 “盐价可不能涨呀。嗯,你说下去。”

 “各县的漕粮已入库,待明年五月再运往京城。本府按惯例也入库了3万石储粮,待明年青黄不接时出售以平抑粮价或用于赈灾。”

 “现在市场上的粮价如何?”

 “现在苏州的米价维持在每石2两左右。”

 “维持?不是说吴江、吴县、长洲粮食增产了很多吗,那米价应该低于每石2两呀?”

 “是的,吴江、吴县、长洲三县有大量的大米出售,原因是使用了化肥后,稻谷增产近3万万斤,缴纳田赋后,比往年多了160万石大米。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