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荒废的耕地(第2页)

 “有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郡王、县主,这些郡王、县主也是要封地的。”

 “德王、鲁王在山东有多少子孙?”

 “这个就不清楚了。”

 刘云龙说道:“这个我倒是知道一点的。原先山东境内还有了泾王府,封地在临沂,嘉靖十六年,泾王死后,因没有子嗣被除国。现在山东境内还有德王府、鲁王府。德王府最盛时有19个郡王、县主,后来因济宁、历城、高唐、棠邑、利津、安陵、永年等郡王没有子嗣被除国,现在应该还有12个郡王、县主。”

 蒋如锦问道:“哪12个?”

 “具体也不太清楚,比如泰安、临朐、临清、宁海、纪城、嘉祥、东平等就有德王府属下的郡王、县主。”

 “鲁王府呢?”

 “鲁王府最盛的时候有23个郡王、县主,现在还有11个郡王、县主,比如巨野、邹平、安丘、乐龄、滋阳、高密、新蔡、东原等。”

 车老大对刘云龙说道:“王府的事,还是你这个掌柜比我清楚。”

 蒋如锦问车老大道:“王府的事和田地荒芜有啥关系呢?”

 车老大说道:“朝廷不是要供养王府吗?王府家族需要的粮食又不是从京城运到王府家的,而是由

地方直接交给王府的。”

 “怎么交呢?”

 “地方从收取的税赋中抽取呀。”

 “每年的税赋不是不变的吗?”

 “谁说是不变的?我来给你打个比方,假如100年前德王府泰安郡王一年需要5万石俸米,泰安县令就对境内的农户增加田赋,从收取的税赋中把5万石粮食交给泰安郡王府。可过了30年后,泰安郡王府的人口多了,5万石俸米不够了,需要10万石俸米了,你说泰安县令会怎么办?”

 “会怎么办?”

 “继续加税呀。本来私田缴纳的税赋是三升三合五勺,官田是五升三合五勺,加税后,缴纳的田赋都翻倍了,老百姓留给自己吃的粮食不就少了吗?”

 “就加个倍,老百姓还不至于不愿种田了吧?”

 “郡王及其子孙的妻妾众多,100年后郡王府人口会增长多少?摊派到地方的赋税又会增加多少?”

 “如郡王的子孙都很能生孩子的话,郡王府的人口在100年内至少可增加三倍。”

 “那么老百姓增加了几倍的赋税?所以你种得越多,缴纳的田赋越多,有些老百姓就受不了,开始逃难了。”

 “逃了,不就不用缴税了吗?”

 “逃走的人是不用缴税了,没逃的人交的税反而更多了。”

 “反而更多?”

 “假如一个村逃走了一家,官府会把逃走那家的赋税摊派给没逃走的村民头上,于是没逃走的村民就承担了更多的田赋。如有第二家、第三家受不了高额税赋,也逃走的话,留在村里的村民就不得不承担逃走村民的赋税,因此不愿种地的村民越来越多,这个村的村民都逃走了,隔壁村的村民就承担了这个村的赋税,于是整村整村的村民集体逃亡,这些地不就荒了吗?”

 “进入了恶性循环?”

 “对,就是恶性循环。朝廷如不改变这种赋税方法,要不了多久,除了王府、大地主家还有人种地外,其他老百姓都会逃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