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密位法测距 炮兵手册
第146章 密位法测距 炮兵手册
船到杭州后,师生们上岸来到西湖游玩。在游玩中,学生们与黄丽菊、薛颖珍越来越熟,亲热地喊黄丽菊为师母,喊薛颖珍为嫂子。学生们叫黄丽菊为“师母”,都把黄丽菊喊得难为情了。
刘云龙对学生们说,我们也不比你们大几岁,你们喊黄丽菊为“师母”的话,就把她喊老了,你们还是喊她叫“姐姐”吧。
学生们一听,就改口跟着刘云豹、李必恭、刘彩梅喊黄丽菊为“姐姐”,毕竟黄丽菊还没过门,暂时还不能叫“嫂子”。
游玩了杭州西湖后,再去歙县。
船在开往徽州途中,孙云球看着船上的座钟冥思着。
明代的座钟技术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入中国,是一种带有发条、摆锤,能自动报时的大型钟表,这种钟表显然比中国传统的漏刻来得准确、灵敏、巧妙。这种座钟刚传入中国时,价格很贵,只有有钱人和勋贵才买得起。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南京工匠黄复初首先仿制成功自鸣钟,其后杭州、苏州的工匠们也纷纷仿制。万历四十年(1612年),徐光启因丁父忧回松江府上海县时,他的意大利教友郭居静也到上海县传教,郭居静把自鸣钟技术教会了上海县的工匠,随后松江府也开始仿制自鸣钟。广州因靠近澳门,因此,不久广州也开始仿制自鸣钟。到了崇祯十五年(1liu42年),南京有4家生产自鸣钟的作坊,松江府有3家,苏州、杭州各2家。广州也有3家制作自鸣钟的作坊。这种作坊都是家庭式的,偶尔带上1-2个徒弟,每个作坊的年生产量多的有30多台,少的只有10几台,因产量不足,尽管价格与当初比已大跌,但每台座钟也在150两以上。
刘云龙看到孙云球发呆的样子,问他在想什么?
孙云球说道:“我在想,这种钟的原理利用的就是你讲的机械理论中的齿轮原理,大齿轮转一圈,带动小齿轮转几圈。我们为什么不生产这种钟表呢?”
刘云龙说道:“我生产了不锈钢缝衣针,苏州的铁针作坊都关了门,我生产了铁锅,阊门、葑门一带的铁铺都关门了。我要是生产这种钟表的话,这几家钟表作坊不也得关门?”
“我们大规模生产后,座钟的价格不就降下来了吗?还可以迫使他们使用我们的制表技术。”
“你这个主意不错。”
“这么说,你同意了咯?”
“同意了。这样,你找几个同学,成立个钟表兴趣小组,专门研究制作座钟。”
“经费呢?”
“和以往一样,都由我提供经费。”
“好。”
几个学生站在船头,拿着几台双筒望远镜看着风景。这种双筒望远镜的镜筒是使用塑料做成的,可没看多久,望远镜的镜片里就会起雾,得过一会儿待雾气消散后再看。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在小于6时,镜筒比较短,视场也大,在后世这种望远镜称为“伽利略望远镜”。如要增加放大倍率,镜筒就需要很长,且视场就会变小,所成像是倒立的,在后世这种望远镜称为“开普勒望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