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瓷器的奥秘


 第118章 瓷器的奥秘

 刘云龙抽空给学生上课,今天数学课的内容是用一元线性方程组解“孙子定理”。

 “孙子定理”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孙子算经》。《孙子算经》成书于公元前五世纪,作者的生卒和该书的编写年已不详,传世的《孙子算经》有三卷,书中有一道题目叫做“物不知数”,原文为:“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即,一个整数除以三余二,除以五余三,除以七余二,求这个整数。”

 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提到了同余方程组的问题,且三、五、七互为质数,因此被称为“孙子定理”,在后世也被外国数学家称为“中国余数定理”。

 解这道题用一元一次方程组很容易解决,只要列三个方程组,就能找到答案,但得到的解并不是唯一的,最小的解是23。

 课间休息时,一个学生问刘云龙:“刘校长,为啥只有我国才有瓷器?”

 刘云龙见学生们都睁大着眼睛,似乎都想知道答案,于是说道:“瓷器是用瓷土,也就是我们公司开采的高岭土来烧制的。”

 这个学生问道:“用陶土烧制不行吗?”

 刘云龙说道:“用陶土烧制的容器称为陶器,不是瓷器。”

 “陶器、瓷器区别在哪里呢?”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烧制,在远古时代人们就学会了用黏土或陶土来烧制陶器,烧制温度在950—1150c,因此现在很多国家都会烧制陶器,但他们至今也没学会烧制瓷器。我们烧制的瓷器,原料是高岭土,胎白,具有透明性或半透明性,胎体几乎不吸水,胎体必须经过1200—1300c的高温烧制。陶器可以上釉,上过釉的陶器不吸水,我们家里用来炖汤的砂锅,外侧不上釉,内侧就上釉。有些国家烧制的陶器不知道怎么上釉,不所以他们使用的陶器还是没上釉的陶器,这种没上釉的陶器具有吸水性,不能用作餐具,否则吃饭时恐怕会把陶土碎屑一起吃到肚子里去。我国烧制的瓷器全部是上过釉的,釉面材料有长石、石英石、滑石、高岭土等,高级的瓷器要用其它釉面材料,比如青花瓷要用含氧化钴的钴矿物原料,在胎体外表面上描绘出花纹,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一次性烧成。比如景泰蓝要用细扁铜丝镶嵌在瓷器胎体外表面,捏出各种花纹,再将五彩珐琅点填在花纹内,然后烧制、磨平,再镀金,这样做出来的景泰蓝瓷器外观晶莹剔透、鲜艳夺目。”

 “宜兴丁蜀镇的紫砂属于瓷器吗?”

 “常州府宜兴丁蜀镇的紫砂是介于陶器、瓷器之间的陶瓷制品,其特点是结构致密,颗粒细小,接近瓷器,但其胎体不具有瓷器的半透明性、透明性,用紫砂烧制的制品不需要上釉,而是充分利用砂泥的本色,烧成后色泽温润、古雅可爱。紫砂与瓷器一样极受外国人的喜欢。”

 “那为啥他们非要进口我们的瓷器呢?”

 “现在中东、非洲、欧洲、美洲很多国家使用的餐具大多还是木碗、石碗,只有有钱人才使用金碗、银碗、铜碗。他们使用的装酒、装水、装油的容器也大多是木质、石质和金属制的。石质、金属质容器与我们的瓷器比起来,又重、又贵,即使木质容器,在盛放食用品时不能涂油漆,因此木质材料里会浸透水、酒、油,使用时拿在手里同样很重,没我们的瓷器方便,所以我们中国烧制的瓷器能畅销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