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苏松常兵备道(第3页)
士,但家属就有10多万人,军田却只有1万5千多亩,人均只有0.15亩地。苏州卫要养活这么多的人口每年需要24万石粮食,而苏州卫的1万5千多亩军田最多只有6万石的产量,缺口达18万石,折银约30多万两。也幸亏苏州是富庶之地,苏州府咬咬牙,还能拿出点钱来补贴苏州卫,要换作是北方地区卫所的话,恐怕卫所的人不是做逃兵,就是跟着李自成造反了。
陈洪谧忙说道:“本府的钱都用来赈济灾民了,河工又要钱,手头实在紧缺。”然后对刘云龙说道:“要不我给你派来指导的人每月发2两银子,至于你公司的技术指导费么,能否先欠着?”
刘云龙知道陈洪谧说的是实话,仅新开挖的太浦河就有20多万人要吃要喝的,他的手头确实没钱,已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就说道:“既然官府的钱都用来赈济灾民了,我派去指导的人的费用,干脆就由我来承担吧。”
陈洪谧说道:“让你免费指导也说不过去。”他看了看黄希宪,问道:“我看能不能减免你半年卖炸药的税赋?”
黄希宪问沈中柱:“陈大人提的这个建议,你们按察司觉得可以吗?”
按察司不仅主管地方司法刑狱,也负责监督地方官员。南直隶派驻江南地区的按察司也驻苏州,按察使叫李毓新。苏常兵备道属于按察司管辖,沈中柱还兼着按察司的副使。
通常按察司不会干涉苏州府的政务,但涉及朝廷税赋这样的大事,如不按律征收,按察司就可能会向巡抚或督察院汇报,甚至可能直接弹劾知府。
朝廷还有派往地方巡查巡抚的部门叫“巡按”,与巡抚一样通常是一省设一个巡按,但南、北京畿比较特殊,如南直隶起先分为应天巡抚、凤阳巡抚,因此南直隶也有2个巡按,后来分设安庐巡抚后,又增加了一个安庐巡按。应天巡抚衙门搬迁到苏州后,应天巡按也跟着搬迁到了苏州。苏州巡按设在卧龙街、观前街交叉口的西侧,因巡按是由督察院派出的,苏州人就将苏州巡按的所在地称为“察院场”。
朝廷选派巡按时,先由督察院选出2名候选人,引至皇帝面前,由皇帝钦点一名。这名巡按就代表皇上行使监察权,即使官秩较小,但因其只对皇帝负责,因此权力极大,能“以小监大”、“以卑督尊”。巡按的任期通常为一年,他们虽不能干涉地方政务,但可以将地方吏官的考评情况直接报告给皇帝,因此地方上任何一个官吏都不敢轻易得罪巡按。
沈中柱听后,说道:“我没异议,我想按察司李大人也不会有异议。”
黄希宪说道:“还是签署个文书为妥,这样大家都有个交待。”
陈洪谧说道:“那我去见见李大人,一起拟个文书报抚台大人。”
黄希宪满意地点点头,说道:“这样甚好。你们要抓紧时间试验。刚刚朝廷传来消息,清兵已占领了塔山。”
沈中柱忙问道:“这么说,我们败了?”
包可弘也问道:“大人,我们的人怎么样了?”
黄希宪说道:“从朝廷的邸报来看,这次我们伤亡不小。我们苏州卫派去的3000名士兵,能活着的,恐怕不多。”
包可弘问道:“有庄指挥使和3个千总的消息吗?”
黄希宪说道:“他们都殉国了。”
几个人一听,都愣住了。指挥使和3个千总都战死了,可见战斗之激烈。
在明代,朝廷有通过邸报向各级官员公开政务的做法,邸报的内容有二类,第一类是京城大臣、地方官员上呈给皇帝的各种章奏疏议及皇帝在其上所做的批答;第二类是皇帝上朝时的谈话笔记。
据《大明会典》记载,对于第一类章奏疏议,“上(指皇帝)就于奏本后批写旨意送该科给事中收。转令该衙六抄出施行”。对于第二类,“凡日朝,六科轮一人立殿左右,珥笔记旨”,该笔记经皇帝核审后,则抄发到在京各衙门“互相传报,以告朝政”,抄发的内容不但向官员公开,而且向民间公开。
也就是说,你哪怕是个平头百姓,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对朝廷的各项措施、政务,拥有很高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