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苏松常兵备道(第2页)

 刘云龙说道:“你们没去我的试验场看吗?”

 包可弘说道:“你们的人不让我们进去,说是你关照的,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一律不许进出。”

 刘云龙说道:“你们试验时,应该挖个坑,把炸药往坑里扔,不就安全了吗?”

 包可弘听后,与沈中柱对望了一下,说道:“这我们倒没想到。你这个炸药能不能装进铁罐子里做手掷弹的?”

 把炸药装进铁罐子里扔出去,在明朝叫手掷弹,相当于后世的手雷、手榴弹。

 中国的手掷弹在宋朝后期就发展起来了,那时叫“震天雷”。震天雷身粗口小,内置火药,外壳以生铁包之,上面安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这种震天雷没法在水中使用,而且威力有限,能炸倒2个人已算不错了。

 把装炸药的铁罐子装进炮筒,就是“开花弹”。

 明朝的开花弹叫“毒火飞炮”。《明会典》记载:“用熟铁造、似盏口炮,内装火药十余两。盏口中盛生铁铸造的空心飞炮一个,实以寸硫毒药五两。飞炮与大炮的药线总缚一处,引燃后,大炮先响,将飞炮打于200步外,爆碎伤人”。后来将这种炮弹改进后,又有了“雷飞炮”、“飞礞炮”等。

 因球形铁雷放进炮管后会滚动,无法保证引信正好位于火炮的引发火药处,后来将炮弹改为圆柱状,引信全部朝炮口。

 这样就有了2种引爆炮弹的方法。

 一种是先点燃炮弹的引信,然后把炮弹塞入炮管,再点燃大炮的引信。这种方式有几个弊端,如炮弹引信短的话,还没待大炮点燃引发火药它就爆炸了;如炮弹引信过长,炮弹发射后引信在飞行中还会甩动,遇风就熄火了,炮弹即使落地也不会爆炸。

 另一种是给炮弹装一个木壳,木壳内钻一个上下相通的孔,将炮弹引信穿过该孔,引信一头引入头部的炮弹,另一头至于炮弹底部,大炮引发火药被点燃后,炮弹的引信也同时被点燃。这种炮弹的引信即使遇风也不会熄火,但引信的长度是统一的,目标远了会早炸,目标近了会迟炸。

 无论哪一种方式,由于开花弹是圆柱形的,炮弹发射后会翻转,弹道不稳、阻力大,因此射程最多只有200步,而且开花弹都不能在水中爆炸。

 刘云龙说道:“应该可以。不过你们得根据扔出去的距离,来确定用药量,不然会把自己给炸死的。”

 沈中柱问道:“要是把铁罐子装进炮筒里呢?”

 刘云龙说道:“你们那种炮不能用我的火药来做引发火药,会炸膛的,开花弹的引发火药是可以用我的火药的,只是用药量要经过试验”

 黄希宪说道:“所以把你喊来,是想让你的人指导一下怎么用你的火药。”

 刘云龙说道:“指导可不敢,不过我试验场的人可以来协助你们。”

 黄希宪说道:“好,你安排些人,去卫所一起试验炸药。”

 刘云龙说道:“明天我就安排人过去。”

 沈中柱问道:“谢谢。不过,刘总,你的炸药1斤要100两银子,能不能便宜点?”

 刘云龙说道:“沈大人,我的那种炸药,1斤可以分成很多份来用。”

 包可弘说道:“那还是贵,分成20份的话,每份要5两银子,即使分成50份的话,每份也要2两银子,谁用得起呀?”

 沈中柱也说道:“就是,现在硫磺、硝石才几百文一斤,你的炸药太贵了。”

 刘云龙说道:“你们黑火药的威力,没我的大吧?”

 包可弘一听,忙说:“那倒是没你的大,动不动就炸了,我们也不敢随意用。”

 刘云龙说道:“你们知道我们为了研制这种炸药,花了多少功夫?好货当然不便宜。”然后,他问黄希宪:“黄大人,我的人去指导试验,你看这个技术指导费......?”

 黄希宪看了看陈洪谧,说道:“卫所的费用是由地方补贴的,陈大人,你看呢?”

 在明朝,卫所将士的日常生计费用主要靠自理,比如靠军田收入,军事训练、出外作战时,靠朝廷下拨饷银。

 苏州卫比较特殊,明朝立国以来,除抗倭期间有过战斗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无战事,长期的和平,造成了苏州卫人口的剧烈膨胀。到了崇祯十五年,苏州卫5个步军千户所(不含太仓水师、东山岛水师)编制是5600多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