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苏州的矿山(第3页)
大家以前都听说过铁、锡、铅、铜、金等,可没听说过“锌”,于是问刘云龙,“锌”是什么东西?
刘云龙告诉大家,“锌”就是宋应星写的《天工开物》中的“倭铅”,其实“倭铅”不是“铅”,而是另外一种金属“锌”。他还告诉大家,欧洲人在矿物学方面已走在了中国人的前面。
贝喜鲁问道:“怎么可能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涉及到了几百种矿石,难道外国人研究的比我们还多?”
刘云龙说道:“李时珍于万历六年出版的《本草纲目》是涉及了200多种矿物,宋应星于崇祯十年出版的《天工开物》也讲了几十种矿物的冶炼,但都没有系统性地论述这些矿物是怎么形成的。在神圣罗马帝国(今德国),一个叫阿格里科拉的人于嘉靖四十年就写了《矿冶全书》,这本书共有12卷,里面汇总了600多种矿物,讲述了各种矿物的形成理论,还特别讲到了水在矿物形成中的作用。《矿冶全书》第12卷还写了很多与冶金有关的化工技术,所以欧洲人的冶金技术也已超过了我们。”
《矿冶全书》是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于1618年来中国传教时带到中国的。
“原来如此。这本书能买到吗?”
“这本书是用德文写的,即使你能买到原版也看不懂。不过,这本书已在去年由光禄寺卿李天经大人和传教士汤若望合作把它翻译过来了,书名叫《坤舆格致》。”
“宫廷里去年才翻译的书,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听说的呗。”
“你牛,连宫廷里的事也能听说得到。”
“呵呵。”
边上的边晓松问道,那怎么判定矿石中铅、锌的含量呢?
刘云龙告诉边晓松,目前还无有效手段来判定铅、锌的含量,今后会有的。唯一能判断的就是磁铁矿中磁铁的含量。
边晓松问道,那怎么判别磁铁的含量?
刘云龙说道,把磁铁矿矿石砸碎、碾细,然后用铁吸出矿石中的磁铁,其重量比不就是磁铁的含量了吗?
大家一路说着,来到了锦峰山。锦峰山西南面5里远就是玉屏山。
在玉屏山的东北部下钻后,钻出的岩样基本与小茅山一致,判断也是铅锌矿。这个矿在后世称为吴宅铅锌矿,其矿石中银的含量比小茅山铅锌矿高,达116克\/吨,还伴生铜、铁、硫、金、铋、锑、镉、硒、碲等有益元素。
这几个金属矿,现在还没有手段检测几种矿石的金属含量,将来开矿后只能靠手工选矿。
刘云龙不准备把冶炼厂放在苏州城内,那会污染环境的。冶炼的地方不能远离城市,离苏州城远了,工人上下班就不方便;冶炼的地方要交通便利,现在的交通主要是水运,因此必须要靠近河道。
刘云龙与贝喜鲁几个人商量后,来到了位于木渎东南面的七子山。
传说春秋战国期间,吴国为了防御越国,在山上筑了七个山墩,当遇越国军队进攻吴国时,在山上举火烧烟,一墩连着一墩,以告诉驻守苏州城内的官兵及时御敌。后来七个山墩被传为是吴王在山上葬了七个儿子,就把它称为七子山。
七子山距胥江约2里路,但有2条南北向的河道通到七子山,交通还算方便,他决定把冶炼厂建在七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