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梭子(第2页)
他关照宋掌柜,钢轴应用精钢(这个精钢与后世的精钢没法比,也就是用“苏钢法”炼制的“钢”)锻打,圆度要控制在1\/20分。
宋掌柜听说圆度要控制在1\/20分(即0.16毫米),忙说,精钢锻打没问题,但精度这么高,每根轴的价格得加钱。
经讨价还价,每根长钢轴加钱100文,每根短钢轴加钱50文。
钢轴订制好后,刘云龙找到镇上其他三家的铁铺掌柜,分别定制了偏心轮,滑槽、连杆轴等。
出镇口时,遇到了黄东家的大儿子黄邦国。刘云龙在他家干了几十天的活,两个人自然是熟识的,互相打了个招呼。
黄邦国望着远去的刘云龙,心想才几个月不见,这个小木匠怎么穿起精布衣服了?他不做木匠啦?
回家路过横塘时,他又在横塘的木匠铺里订制了棕架、杼板。棕架、杼板还是用木质的,这样比用铁质的轻多了。
黄昏,刘云龙回到家时,人已十分疲惫。
吃晚饭时,妈妈告诉他,今天村里的高林妹婶子来了,说是枫桥西津塘有一户人家的女儿还没婚配。
自刘云龙做肥皂后,家里渐渐有了钱,来刘家说媒的有不少,可都被刘云龙推掉了。
刘云龙跑了一整天,累得要命,忙说不识字的、裹小脚的不要,其他条件由你们父母做主,然后倒头就睡。
他妈妈想,现在农村有几个女孩子识字?识字的女孩子都是大户人家的千金,而大户的千金大多数是裹小脚的,看来这次高家婶子说的媒又是不成了。
接下来的几天,刘云龙分别去了蠡墅、越溪、横金、松陵、同里、甪直几个镇,把织机、纺机所需要的木质部件、铁质部件一一委托出去制作。
在松陵一家竹铺里,刘云龙拿出二种梭子图,定制了2千套梭子。这二种梭子,一种用于织棉布,一种用于织丝绸。
这个竹铺掌柜看到没有头的梭子,心想,这个后生是不是犯毛病了。这种梭子能用吗?
刘云龙告知他,只需按图制作就行。
他把所有零部件都分散委托给各家铁铺、木匠铺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快速度,二是为了技术保密,即使将来他们知道有了新式织机,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互相打听到织机的技术,甚至根本就打听不到。今后即使真的有人仿制,没有他的轴承,也只能望机兴叹。
等办完零部件的委托制作后,刘云龙来到工地。胥门木材店的木材已运了过来,唐帮主的船已把葑门外的土方运了好多过来,木工、泥水匠、油漆匠都已进场。
一个木匠作头在放线,他先定下一栋房子外墙脚的位子,然后钉下短木桩,用角尺确定横墙与山墙的方向,用长尺分别定下房子四只角的位置,再在另三个点钉下短木桩。房子墙脚的外边线确定后,再根据墙基宽度,确定墙基内边线,内边线各点也钉下短木桩。内、外墙脚边线的短木桩间连上麻线,沿着麻线撒下生石灰,一栋房子的线算放好了。为验证放线的准确度,木匠作头量了一开间对角线的长度,误差在1\/3寸以内。接着放其他几栋房子的线。放完线后,就可以开挖墙脚了。
古代造房子,是以木匠为主,房子所有的尺寸,如开间、进深、檐高、屋脊、门洞、窗洞等,都要靠木匠来确定,参与造房子的泥水匠、油漆匠、雕花匠作头都要听木匠作头调遣,因而房屋结顶抛梁时,是由木匠作头主持,唱主角的。
开挖墙角的都是泥水匠作头带来的苦力。平时村里有人家造房子的时候,按农村习俗,村里男丁都要来帮忙的,也不要工钱,只要东家供应午餐、晚餐就行。这种习俗也保证了农村造房时,不缺帮工。但这段时间正遇秋收季节,村子里的人都在忙着收割稻子、翻地、种麦,因此刘云龙干脆让泥水匠作头自己带劳力来开挖墙角。好在苏州有不少来自陕西、河南的难民,劳力并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