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苏州府学(第3页)
社学、义学、县学、府学、书院是不招收女孩子读书的。如女孩子要上学的话,只有私塾一个途径,因此有钱人家为了给女儿有个比较好的未来,就出钱将教师请到家里来给女儿上课,不过既然把教师请到家里来了,家里和亲戚家的男孩子、女孩子也可以同时听课。
社学、义学、私塾、县学、府学、书院里的教学内容主要以《四书》、《五经》为主,还教学一些算术、音乐、诗词。
社学、义学、私塾毕业后可进入县学、府学,在县学、府学学满三年后,可参加府试。
通过府试的人就是“秀才”,只有“秀才”才有资格参加乡试。通过乡试的就是“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举人可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就是“贡士”。贡士可参加殿试,通过殿试的就是进士,录取名单称为“金榜”,“金榜题名”就是这么来的。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就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书院主要是供没有通过府试、乡试的学生进修的,与后世的复读类似。如《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在考取举人后,就是在九江的白鹿洞书院进修的。
苏州有这么多的社学、义学、私塾,还有县学、府学、书院,因此苏州文风较盛,苏州人受教育的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其他地方,也怪不得苏州考中状元的,一直位于全国前列。
历史上,整个明代共录取名进士,仅苏州府被录取的进士有1055人,4.2%;整个明代共有文科状元89名,其中有8人来自于苏州府,占比近9%。
在社学、义学、私塾任教的往往都是还没做官的秀才、举人。
苏州人与绍兴人不同,绍兴的举人、秀才喜欢到外地去做衙官(即师爷),因此全国各地都有“绍兴师爷”,苏州那些没做官的举人、秀才却宁可留在苏州城内教教书、写写字,不愿去外地开天辟地,这或许就是苏州人长期以来的“小富即安”吧。
刘云龙来到文庙前,看到前边是一大片农田。
在文庙以南,东起葑门,西止盘门瑞光塔,南到城南城墙,有近100万平方米(约1500亩)种植着水稻的农田,那是苏州卫的军田。当年朱元璋进攻张士诚盘踞的苏州城耗时3年,原因之一就在于张士诚在城内有1500多亩良田供军需。
历史上,苏州城内的这1500亩农田,直到20世纪年60代才逐渐被开发,于20世纪90年代才彻底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