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明胶(第2页)
尽管中国早就有了“明胶”的生产技术,但一直没被广泛用于工业。历史上明胶的工业化生产起始于荷兰,1690年荷兰首先实现了明胶的工业化生产,随后传至英国、法国和德国。我国是从1921年在上海才开始小规模工业生产明胶的,比西方人晚了200多年。
在中国,除了红烧肉外,猪皮大多是晒干后油炸做肉皮,单独买猪皮很便宜。牛皮用来做皮靴后,有些边角料就丢弃不用了,因此这些牛皮边角料也很便宜,几文钱就能买1斤。猪皮、牛皮中富含胶原蛋白,胶原蛋白水解后就成为有粘性的胶体。
刘云龙买了新鲜猪皮、牛皮,又买了石灰、胆矾。
先将猪皮、牛皮中留存的油脂用刀刮净,刮下来的油脂用于熬制荤油制肥皂。
再将石灰化水后,把猪皮、牛皮放到5%的石灰水中浸泡去脂、去毛,浸泡2天后,用清水洗净。
把去脂、去毛的大块的猪皮、牛皮切成边长5-6厘米的块,再用3%的石灰水浸泡。由于天气还比较热,刘云龙就不断用井水稀释石灰水,保持水温在20c以下,浸泡时又不断用木棍翻动猪皮、牛皮,使猪皮、牛皮充分与石灰水发生化学反应。
在用石灰水浸泡猪皮、牛皮期间,刘云龙用买来的胆矾拿到铁铺制备胆矾油。
胆矾就是硫酸铜的五水化合物,把胆矾放入陶罐中加热,把蒸汽用竹竿引到另一个陶罐中,留在陶罐中的是氧化铜,被引到另一个陶罐中的冷凝液就是稀硫酸。
中国在唐朝就有“炼石胆取精华”的技术,这个“石胆”就是“天然胆矾”,天然胆矾在高温下干馏得到的气体冷凝液就是“胆矾油”,这个“胆矾油”就是稀硫酸。
中国古代也有用“绿矾”制备“绿矾油”的技术。“绿矾”即硫酸亚铁的七水化合物,绿矾在高温下会分解为三氧化二铁、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三氧化硫溶于水后就是硫酸。
中国古代的炼丹家往往用胆矾油与不同矿石来进行化学反应制取丹药。
到了后来,制取硫酸的方法才由西方人发明了铅式法、塔式法、接触法。
刘云龙把制得的稀硫酸根据分子量计算,添加水量调制成约3%的稀硫酸。
有了稀硫酸,可以对用石灰水浸泡的猪皮、牛皮进行中和了。
猪皮、牛皮浸泡了半个月后,将猪皮、牛皮从石灰石中捞出,加入稀硫酸进行中和反应。
由于没有ph试纸,只能根据经验来加稀硫酸量。石灰水的氢氧化钙浓度为3%,刘云龙就向猪皮、牛皮中加入相等重量的稀硫酸,然后用清水清洗,再熬胶。
先将锅中的水加温,加温到50c时,加入中和后洗净的猪皮、牛皮,然后再加入水,使皮料刚好浸没。然后加温,直到锅中液体沸腾为止。待冷却后,用绢布过滤,将胶液中的杂质去除。
将过滤后的胶液继续用文火熬胶,6小时后,锅中的水分蒸发得差不多了,明胶就做成了。
这种明胶的生产方法叫碱法熬胶,后世80%的明胶也是用这种方法熬制的。这种明胶熬制时间短,产量高,其粘结强度与骨胶一样大。
在后世,明胶熬制有六道工序,第一、第二道工序熬制的明胶用于照相明胶,即用于制作胶卷、胶片;第三、第四道工序熬制的明胶用于食品明胶、医用明胶;第五、第六道工序熬制的明胶用于工业明胶。食用明胶、医用明胶需要进行漂白、提纯,刘云龙生产的明胶主要用于工业,不需要漂白、提纯,今后生产食用、医用明胶时,再解决漂白、提纯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