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砂皮


再造汉明第14章 砂皮

 第14章 砂皮

 刘云龙回到家后,把收了一家铁匠铺的事告诉了父母。父母也没问他干嘛要收一家铁匠铺,反正认为他收下铁铺肯定是有道理的。

 第二天,刘云龙拿着60两银子,与铁铺掌柜做了交接,铁铺正式归刘云龙所有。

 刘云龙问了几个铁匠的名字,他们叫贝喜鲁、边晓松、曹剑、常金奇、陈子雄、唐苏殿、查长根。

 曹剑、陈子雄、唐苏殿、查长根是苏州本地人。贝喜鲁、边晓松是江西袁州人,当初是跟着掌柜来到苏州的。常金奇是宁国人,从小就学了铁匠。

 7个铁匠中以贝喜鲁年纪最大,刚刚满42岁。

 刘云龙任命贝喜鲁做堂长,负责今后的铁铺生意。大家熟悉后聊了一会儿,刘云龙拿出轴承的图纸,问贝喜鲁:“这样的零件能制作吗?”

 贝喜鲁仔细看着图纸,问道:“这是什么?”

 “这叫轴承。”他指着轴承的图纸告诉贝喜鲁:“这是轴承的外圈,这是内圈,这是滚珠,这是滚珠的保持架,这是轴承盖。”

 贝喜鲁想了一会儿,说道:“这样的形状,只能用青铜铸造。”

 铁铺里用的打铁炉,用的是黏土炉衬,还没法把铁化成铁水,但青铜的熔点较低,可在陶瓷坩埚里化成液体后进行铸造。

 “那你们用什么模子?”

 “质量要求不高的话用泥模,质量要求高的话,用铸模。”

 “泥模不行,必须用铸模。你们的铸模用的是什么砂?”

 “就是河砂和黏土拌合后黏土砂。”

 在后世,铸造用黏土砂都是用膨润土来代替黏土的。除了黏土砂之外,还有水玻璃砂、树脂砂等。

 可现在铁铺里没有膨润土,水玻璃、树脂还没造出来呢,看来只能用黏土砂了。于是刘云龙说道:“用模子铸造后,还要反复锻打。外圈、内圈不仅要径向锻打,还要保证外圈内侧、内圈外侧的凹槽是同样的圆弧。”

 “铸造出来的青铜珠,其圆度和光滑度没法保持一致。”

 “你先把青铜珠造出来,圆度和光滑度的事,我来解决。”

 “这个轴承盖的圆度也要保持一致吗?”

 “轴承盖的圆度可以差一些,只要不碰轴承就行,但外圈、内圈和滚珠的圆度必须有一定的精度。”

 “要达到什么精度?”

 “这个精度先以1\/20分为准。”

 “那行。保持架怎么连接?”

 “我们不是有钢吗?把钢锻打成细钢丝,截短后,穿过保持架的孔眼,然后把两头敲扁,保持架就铆接起来了。锻打时,在钢丝表面撒点硼砂。”

 明代苏州的铁匠发明了“苏钢法”炼钢,即将熟铁至于炉内作为料铁,生铁放在炉口,待生铁快熔化时,用火钳夹住生铁,左右移动,并不断翻动料铁。生铁淋下的铁水均匀的滴进料铁内,既可以起到很好的渗碳作用,又可以产生剧烈的氧化作用,使铁和渣分离,生产出含渣量小,成分又均匀的钢。这种炼钢法,即使在后世的许多铁铺中,因没有温度计,铁匠们还依然用这种炼钢法来制作剪刀、铁锹、锄头、菜刀。明代苏州铁匠发明的“苏钢法”炼钢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炼钢法。

 中国古代的硼砂产量很高,郎中一直把它作药物。铁匠打造高档铁器时,为了去掉铁件表面的杂质及氧化层,也经常撒上硼砂。

 “这个办法妙。”

 “铸模的制作,7天够了吗?”

 “我尽量吧。那个又是什么?”贝喜鲁指着另几张图纸问道。

 刘云龙指着几张图纸说道:“这是研磨机图纸,这是夹具图纸。夹具是用来测量精度的。”

 贝喜鲁说道:“看起来研磨机、夹具好像比较简单。”

 刘云龙说道:“夹具自身也要有精度的,不然怎么测精度?”

 贝喜鲁说道:“好,我们马上制作。”

 “铺子里别的活你就暂时不要再接了,给我集中精力,把铸模给我搞出来。我只给你7天时间。”

 “行。”

 刘云龙离开后,贝喜鲁把所有的生意都推了,和6个铁匠师傅潜心研究起模子来了。边研究铸模,边按照刘云龙的吩咐制作了一个可转动的研磨机,还有夹具。

 研磨机是一个中间空的铁桶。夹具是用来检查轴承圆度的。

 刘云龙每天也到铁铺去一次,了解铸模制作的进度,和贝喜鲁及6个铁匠一起讨论铸模制造方法。他抽空还去了趟木渎金山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