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婆罗洲岛的矿产(第2页)

 婆罗洲岛也有很多岩金矿,比如在北部的石隆门(bau,今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州)、什兰江就有岩金矿。石隆门地区尽管早就发现了砂金矿,但岩金矿是在开采锑矿时才发现矿石中富含黄金,于是才改为开采黄金,同时提炼矿石中的锑、汞。开采石隆门岩金矿的矿工也是华人,高峰时有4000名华人矿工,1857年华人矿工为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剥削发动了起yi,遭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灭族屠sha,逃入岛西部的华人矿工也被荷兰殖民者屠sha殆尽,今日石隆门一带的华人都是该屠sha事件后,从其他地方迁移过去的华人后代。1864-1960年,石隆门金矿产金38.4吨,1961-1981年,石隆门金矿产金37.3吨、锑7.9万吨、汞748吨,当年开采金矿后留下了很多矿坑,今日之旅游景区“碧湖”就是当年采金留下的矿坑,深80多米,湖面面积近万平方米。什兰江岩金矿是1998年由中国某公司替马来西亚勘查到的,矿区位于诗里阿曼(sir aman)西22公里的一座占地面积为13平方公里的孤立小山顶,山顶海拔高度491米,是个中型金矿。在西连(ng sadong)边上东南部的潘达(punda)地区有金铜矿,该矿最初于1976年发现有磁铁矿,1996年才发现下部是铜金矿,铜品位在0.36%左右,黄金品位在1.4克\/吨左右。北部的基纳巴卢山(kinabalu山,也称京那巴鲁山)有该岛最大的马穆特(mamut)铜金矿,矿石量在2亿吨以上,铜储量120万吨、黄金储量140吨、银储量800吨。

 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的鲁马(lama)、蒙特拉多、曼帕瓦(menpawah)、苏卡达纳()等地都有岩金矿,其中曼帕瓦的岩金矿被华人称为百武宴金矿,早在十九世纪就已开采;苏卡达纳的岩金矿是1984年才开采的。在坤甸有铜金矿,在坤甸东80公里的塔扬(tajan)不仅有砂金矿,还有多个铜金矿。在普图西包(putussibau)波阳丹郡镇有锑金矿。东加里曼丹省东海岸的桑加特(sangatte)有岩金矿,克利安河(kelian河)中上游有金矿带,在这条长50公里的金矿带上有十几个金矿,如距马哈坎河与克利安河交汇处不远就有克利安(kelian)岩金矿,该金矿于1989年开采,黄金储量在200吨以上,附近还有mirah金矿、muyup金矿。东部三马林达()南20公里有个中型金矿,称为delta金矿,该金矿四周全是煤矿。中加里曼丹省巴里托河(barito河)上游的姆洛山(muro山)有muro金矿,该金矿西部不远处有ma金矿。南加里曼丹省东南部莫拉图斯山脉(meraturmasin)成矿带,在这条900多平方公里的成矿带上分部着很多金矿、铜矿、铁矿、汞矿、镍矿、锰矿、铬铁矿、钻石矿、煤矿。

 婆罗洲岛有很多铁矿。很早以前就有华人在岛上冶炼,今在沙捞越河河口山都望古港湾、双溪查旺、双溪布亚及直落沙班等地都发现了唐、宋、元时期的冶铁遗址,明代黄森屏将军到达婆罗洲岛后,就是靠开采岛上的铁矿打制兵器才帮助渤泥国统一了婆罗洲岛。婆罗洲岛北部的铁矿,除了沙捞越州的潘达铜金铁矿外,在民都鲁(bintulu,也称宾图鲁)东北50公里、55公里处也有铁矿,这2个铁矿都称为沙捞越(sarawak)铁矿,因含锰,也称为沙捞越铁锰矿。沙巴州斗湖山(tawau山,也称塔瓦伊山)也有铁矿,为风化残余铁矿床,矿石量7500万吨,品位40-49%,含镍0.4-0.55%,矿区面积15平方公里。婆罗洲岛最大的铁矿位于岛东南部的邦加马辛成矿带,如在孟龙普达(murunpudak)、塔纳格罗戈(tanahgrogot)及哥打巴鲁县(kotabaru)的姑姑山(mt.gugu)都有大铁矿,每个铁矿的储量均在1亿吨以上。婆罗洲岛东南部的塞布库(sebuku)岛有可露天开采的铁矿,还有镍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