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婆罗洲岛的矿产
再造汉明第6章 婆罗洲岛的矿产
第6章 婆罗洲岛的矿产
今加里曼丹岛在我国史书上一直称为婆罗洲岛,殖民者到来后才把它称为加里曼丹岛,今分属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岛上的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特别是黄金资源、铁矿资源、煤炭资源。
婆罗洲岛的黄金主要是砂金矿、岩金矿、铜金矿。
早在西晋(大约公元4世纪)的时候,就有中国人在岛西部的帕万河(pacat河)流域采集砂金。后来在岛西北部沙捞越河的中上游、什兰江(selanjan江)的中上游又发现了砂金矿,比如在沙捞越河石隆门(又称bau)河段的砂金矿,砂金品位在5克\/立方米以上,个别矿点甚至达12克\/立方米,黄金储量在40吨以上,历史上1864-1960年,石隆门砂金矿产黄金38吨,至今还在开采。十八世纪中期,在岛西部的三发(sambas)、勒多(ledo)、孟嘉影(bengkayang)、山口洋(ng)、蒙特拉多(monterado)、东万律(mandor,也称曼多尔)、马塔拉亚(martaraya)、坤甸(pontiank)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砂金矿,尤其是卡普阿斯河(kapuas河)及其支流中,砂金矿最为集中,如默利奥(meliau)、塞卡道(ng)、甘迪斯(gandis)等地,仅卡普阿斯河砂金矿的黄金储量就在200吨以上。卡普阿斯河支流兰腊河(landak河),河宽30-50米,雨季水深9米,旱季水深6米,河曲很多,漫滩和阶地很发育,阶地高2-4米,每个漫滩面积在100平方米左右,表层为腐殖层,厚度在1米左右,下面是不含金的泥砂层,再下面才是含金砂层,砂金颗粒在0.1-0.8毫米左右,砂金品位在0.2克\/立方米左右。蒙特拉多的砂金矿大量分布于古河道中,矿区上层是80厘米后的黄色黏土,表面被植被覆盖,杂草丛生,其下是含泥砂层,再下时含金砂层,砂金品位在0.5-1.0克\/立方米之间,至今当地人也大多以采金为生,每隔100米就能看到当地居民的采金点,如从空中观察,可以看到蒙特拉多周围有密密麻麻的砂金矿坑。三口洋(ng)北的鲁马河(lama河)及其支流舍尼布河、巴南河、巴望河、兰达河等4条支流中都有砂金矿,黄金品位4.14-10.61克\/吨,鲁马河的砂金矿埋深2-16米,砂金层厚度4-8米,砂金矿中富含褐铁矿砂,当年的华人矿工就利用这些褐铁矿砂冶铁。东万律(即曼多尔)的砂金矿是1745年就由华人开采了。历史上,在1760年代,在婆罗洲岛西部由华人开采的砂金矿有34个,仅在蒙特拉多、山口洋就有老八分、九分头、十三分、接边、新八分、老十四分、十二分、大港、坑尾、新屋、满和、十五分、泰和、三条沟等十四个金矿,后来在东万律地区形成了兰芳公司,在蒙特拉多成立了和顺公司,在山口洋成立了三条沟公司,高峰时仅在这三个地区就有12.5万名华侨,其中矿工5.3万人。华人在采金过程中,劈丛林、修道路、建港湾、兴农业,今日印尼西加里曼丹省片片良田与四通八达的道路都是那时开辟的。在该地区的华人多了,就以兰芳公司为基础,于1777年成立了兰芳共和国,直到1888年,兰芳共和国遭到了荷兰人的镇ya。
婆罗洲岛东北部的塞加马河(segama河)、迪瓦特河(diwata河),东部的蒙塔让河(mentarang河)、锡东河(sungai sidung)、克利安河(kelian河,也称凯林河)、马哈坎河(今mahakam河),南部的巴里托河(barito河)、塞鲁扬河(seruyan河)等河流的中上游也有砂金矿,以克利安河的砂金矿最为丰富。
尽管婆罗洲岛众多河流的中上游有很多砂金矿,但是有些砂金矿处于交通不便的内陆地区,这些砂金矿至今也没有大规模开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