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5章 军屯制
吃完饭又闲聊了一会儿,三小就哈欠连连,被奶娘带下去午睡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则陪着老朱两人话起了家常。
这次他们并未谈政事,而是聊起了写书。
老朱虽然不大管事儿了,可人一点都没闲着。
他在写书。
将自己和马娘娘的一生全都写下来,这还是陈景恪给他的建议。
除了自传,老两口还将陈景恪历年来讲课的笔记,进行全面的梳理。
准备留给后世子孙,这可都是帝王之学啊。
老朱曾数次说过:“有些东西用笔墨是无法传承的,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来传授。”
“蒙元的建立,让华夏失去了太多的传承。”
“尤其是大局观、世界观、家国天下观等等思想。”
“元末义军蜂起,英雄豪杰如过江之鲤。”
“然此时回头看,竟无一人拥有真正的天下观,咱亦是如此。”
“幸亏遇到了景恪,才知道了什么是家国天下。”
“咱要将这些都写下来,传给后世子孙。”
“咱朱家子孙可以出现庸君,但不能出不明事理的昏聩之君。”
马娘娘每次都嘲笑他:“秦始皇当年也是这般想的,他还想传万世呢。”
“能将咱们看得见的后辈教好就行了,再往后的事情啊,就是儿孙自己的造化了。”
话虽如此,她却一直在帮老朱完成这部书。
可以说,老朱正在写的书,是陈景恪、马娘娘他们三人的智慧精华。
其实大家都知道,避免后世子孙出昏君,几乎不太可能。
但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总归是一件好事。
就算将来朱家人不争气失了国,这书落到别人手里,也算是一份功绩不是。
所以,对这部书老朱和马娘娘非常的重视,就连朱标而经常参与提意见。
说起来,朱标自己也在写书。
他写的是偏向于经济和制度建设方面的书,其实也是对他六年皇帝生涯的总结。
陈景恪和朱雄英自然也时常给他们提意见。
就在他们讨论的时候,孙福小跑着进来道:
“圣皇、娘娘、陛下,大喜,大喜啊。”
四人都有些惊讶,有什么大喜?
老朱似乎想到了什么,抬头问道:“可是日本或者西域有捷报传来?”
孙福喜道:“圣皇英明,正是西域的信使到了。”
“晋王阵斩黑的儿火者,灭察合台汗国,在碎叶川与秦王会盟。”
老朱大喜:“好好好,这个消息好啊。”
马娘娘高兴的眼泪都出来了,两个儿子都平安无事,再没有比这更让她开心的了。
陈景恪和朱雄英惊喜不已。
朱雄英立即起身说道:“信使呢,快带来见我。”
孙福立即出去把人带了进来。
报捷是个涨脸的活儿,一般都是派自己比较器重的人担任。
这次负责报捷的,就是朱棡的一名亲信。
首次见到圣皇、圣皇后、皇帝,他可谓是非常激动,以至于几次嘴瓢。
不过大喜事儿,也没人在意这些小问题。
他详细的讲述了朱棡出征后的事情,满足了大家的好奇心,也缓解了老朱和马娘娘的思子之情。
这边还没讲完,孙福再次进来禀报:“耿大将军的报捷使者到了。”
老朱等人都露出不敢置信之色,这么巧的吗?
马娘娘笑道:“真是双喜临门啊。”
很快信使被带进来,不是别人,正是杨洪。
对于这个名字,老朱、马娘娘等人都没什么特别的反应,只是忙着听他汇报日本方面的详细情况。
陈景恪却不禁多看了几眼,杨洪,莫非就是那个杨洪?
他对明朝中期的历史了解不多,之所以知道杨洪,还是因为他拒绝给叫门天子开门,保住了宣府城。
想起朱祁镇,陈景恪就牙痒痒。
如
果穿越到那个时期,他一准找个海岛当海盗。
然后攀科技树,一路打到北京,将这位土木堡战神给千刀万剐了。
只能说,朱祁镇逃过一劫。
不过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后世大概率不会有这个人了。
打量着杨洪,陈景恪暗暗想道。
如果他就是历史上那个杨洪,也是一个可堪培养的大才啊。
即便不是历史上那个杨洪,耿子茂派他来报捷,说明能力不差,也同样值得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