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捷报频传(第2页)
目前仅仅是洛下学宫周围,就有两万余读书人汇聚。
当然了,文风鼎盛其实还有个原因,就是经济情况。
大明从洪武十五年变革开始,生产力迅速恢复。
尤其是开海以及默许工商业发展,使得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
社会经济状况,可以养活部分脱产的读书人。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大家吃饱穿暖了,才有那个心思去追求文学。
当然了,能看到这一点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以为是政策放宽的原因。
因此对明昭朝,是非常的满意和拥戴的。
想到洛下学宫的盛况,王艮再次说道:
“唯有传说中的稷下学宫能媲美也。”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振奋之意。
大家都知道,这个时代必然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能生活在这个时期,甚至有机会参与其中,实在人生之大幸也。
几人边走边聊,从文学聊到政治,最后聊到了自身。
韩克忠说道:“安平侯曾言,等晋王打下西域,会在安西封一些诸侯国。”
“到时朝廷会在碎叶川建立安西督学衙门,负责西域到安西的学政建设,我准备去那里历练一番。”
杨士奇笑道:“巧了,夏(元吉)布政使写信问朝廷要人,我准备去他手下历练。”
其他几人也开口说出自己的目的地,不是西域就是北方草原,要么就是辽东或者安南(中南半岛)。
没有谁留在中原或者江南这种富庶之地的。
这些地方乃化外之地,即便是经过十年开发的辽东和安南,依然非常艰苦。
时常有土人部落作乱,主要还是气候太危险了。
别人闻之变色,视去那里当官为发配。
但杨士奇等人不同,他们更有激情也更有理想。
愿意去艰苦的地方工作,以此来磨砺自己,同时也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况且他们深知朝廷的用人规则,去边疆工作回来的优先任用。
去边疆既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也是仕途的捷径,可谓是一举两得。
非只是他们,很多内阁行走外放的时候,都会选择去边境。
看着热烈讨论的众人,周忱非常羡慕。
他也想去,可他才刚进入内阁担任行走,没有三五年是别想外放。
要是能再年长几岁就好了,他不禁哀叹。
胡濙只是微笑看着,并没有插嘴。
他也有自己的任务,不过不是去边疆历练,而是去川蜀。
这是陈景恪亲自交给他的任务,去川蜀建立医学院,将新式医学推广到那里。
同时帮助那里建立医疗体系的框架。
他知道这只是一次试验,如果成功将来会在全国各地推广。
不说别的,要是能将这套体系给建立起来,他这辈子也值了。
未来史书上有机会单独开一页。
人生目标既定,也就没必要去羡慕别人了。
就在几人聊的开心的时候,忽然一阵雨点般的马蹄声传来。
众人举目望去,只见一卷黄尘滚滚,一队骏马飞驰而至。
“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呼喝声紧随而至,道路上的行人纷纷避让。
很快骑兵小队停在驿站门口,但见人影纷纭跳
将下马,当先一人大喝:
“八百里加急!御赐金牌,阻者死,逆者亡!”
游人知道轻重,不论身份地位,都纷纷让开。
驿卒也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骏马牵出,并从这些人手里接过浑身水洗一般的疲马。
驿丞也拿来文书,请他们签字画押。
一切说来话长,实际不过三五分钟的功夫。
交接完成,这支小队不顾自身疲惫,纵身上马。
随即便见烟尘滚滚,已然离去。
驿卒好奇的问道:“头儿,这是哪里来的?”
驿丞看了一眼文书,眼皮子一跳,说道:
“西域,莫非是晋王那边的消息?”
另一边,听到八百里加急字眼,杨士奇等人也纷纷起身,再没有了闲聊的心思。
古代文书传递分为好几种级别,普通,二百里加急,三百里加急,五百里加急。
最高级别就是八百里加急。
说是八百里有点夸张,但这种情报的传递速度,可以达到日行四百里左右。
如果路况好,最高能达到日行五百里。
据传当年安禄山造反,远在三千里外的唐玄宗六天后就收到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