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捷报频传
三乡驿,是隋唐时期在崤函古道上设置的驿馆之一。
大明迁都此处之后,将这座驿站重建。
说是驿站,实则是个驿城。
其城楼之高大,登楼可尽赏女几山风光。
唐玄宗就曾在此驻足,刘禹锡还为此写下了诗句:
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因为大明国内太平,很多军事行政设施都对民间开放,允许往来行人使用。
此地坐拥山川美景,又有历史文化底蕴,很快就为了洛阳名景。
每天都有许多文人骚客来此采风。
这天恰逢休沐,不少官吏携带家眷来此游玩,杨士奇也约了韩克忠、王艮等人前来散心。
他们的小群体又增添了几名新人。
如周忱,是算学研究班走出来的,今年才二十岁就已经进士及第。
而且他还不是走的算科,而是正儿八经的进士科,正儿八经的天才。
不过小圈子最不缺的就是神童什么的,他之所以能被吸纳进来,有两个原因。
其一,算学研究班出来的,算是陈景恪的记名弟子。
其二,没有年少得志的傲气,为人谦虚谨慎,又非常的自律。
如胡濙,他是周王朱橚发掘的人才,一直跟着朱橚研究医学。
后来朱橚发现他为人勤俭忠厚,又不缺乏城府,就让他接手一部分行政工作。
结果发现他完成的很好,于是就开始有意识的将他往这方面培养。
前年朱雄英大肆网罗人才,朱橚自然要支持自家大侄子,就把他推荐了过来。
还有其他几个人,无一不是人杰。
哪怕是在内阁行走里面,都是出类拔萃的。
现在他们这个隐形小圈子,在内阁行走里可是很出名的。
既然是隐形小圈子,自然少不了一些团建活动,来维系这种关系。
踏青、文会之类的,就是最常用的手段。
看着过道上时不时走过的文人,杨士奇忽然感叹道:
“大明文风之盛,实乃近两百年来之最也。”
韩克忠认同的道:“放在十年前……不,五年前我都不敢想大明文风能活泼至此。”
王艮点点头,说道:“皆赖皇上圣明,安平侯胸襟开阔也。”
这话有点拍马屁的意味,但几人都了解王艮的性格,是个实在人。
他这么说,那就是心里真的这么想的。
更何况,他说的也确实是实话。
大明建国三十二年,文风是经过几次大的转变的。
洪武初年兴盛过一段时间,但好景不长,没几年老朱就采取了管制。
此后一直到朱标登基,才稍稍放宽了一些。
但也只是相对于老朱当皇帝时期宽松,实际上依然处在管控状态。
这倒是可以理解,国家草创,采用哪种思想作为统治的基石,还不能确定。
为了防止思想界混乱,管控是最好的办法。
陈景恪大同思想框架完成,朝廷也确定了选择,就开始有限度的放开。
等朱雄英登基,放开的力度就更大了。
尤其是洛下学宫的创建,更是标志性事件。
全国各地的大儒学者云集此处,共同研讨学问。
当然,朝廷也不是完全放开管制,而是在大同思想框架内的放开。
别的方面依然受到管控和约束。
目的自然是引导大家,向着大同思想看齐。
当然,也能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但不会得到国家的帮助,只能靠自己讲学授徒。
说白了,大同思想是官方学问,自然会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这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事情。
春秋战国时期那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基本没有再现的机会了。
因为大一统下,不太可能允许思想界大分裂。
除非华夏再次分裂……
诶,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重现。
现在大
明采用大分封制度,时间长了每个王国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思想进行调整。
天长日久,还真的有可能重现百花齐放。
但也只是有可能。
至少目前,大明朝廷要求思想界必须向大同思想看齐,包括藩属国也不例外。
即便如此,大明的文风也变得非常活泼,各种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点亮了整片天空。
为此,大明周报专门开辟了专栏,刊登各学者的发现。
也因此,越来越多的读书人汇聚洛阳,或是求学,或是来瞻仰大学者,或是来寻求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