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身不破见月明

第483章 将相之才(第2页)

 程一民说道:“应当都在镇上……能找到几个就先见几个吧,剩下的以后再见也不迟。”

 陈景恪:“行,你让他们都过来吧……我先看看他们的文章,免得到时候出丑。”

 之后他拿起文章翻看起来。

 杨荣?杨溥?

 这俩人陈景恪岂能不知道,正是永乐朝大名鼎鼎的三杨之二。

 之前见到杨士奇的时候,他就在好奇剩下的二杨啥时候出来。

 还担心过,这俩人别被蝴蝶的小翅膀给扇没了。

 现在看来是多虑了。

 对于这些人能出头,他一点都不奇怪。

 有些人能出头靠的是运气,有些人靠的是实力。

 只要天赋和能力还在,换个环境也一样能有所作为。

 三杨这样的人,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出头是早晚的事情。

 只是没想到,他们竟然给我投递行卷?

 尽管已经知道自己是大人物,可陈景恪还是觉得很兴奋。

 但更多的还是诡异。

 试想一下,如果将来内阁七学士,全是他举荐出仕并提拔上来的。

 啧……

 真想看看朱雄英是啥表情。

 此时他还不知道,杨荣和杨溥已经获得地方衙门举荐,是来京城参加考核的。

 不过区别不大。

 两人都来洛下书院求学了,这关系基本就确定了,是撇不开的。

 杨荣的文章没什么可说的,运用唯物论谈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还是很有见地的。

 不过对现在的陈景恪来说,也仅此而已了。

 反倒是杨溥的文章,很是让他惊奇。

 写的竟然是军略,而且认知非常的中规中矩。

 这里中规中矩可不是贬义词,而是称赞。

 一个文人,还是没有上过战场的文人,就对军略有着清晰正确的了解,这非常不容易。

 可以说天赋异禀。

 稍加培养就是不错的将领……

 考虑到杨溥在前世的成就,妥妥的将帅之才啊。

 这不禁让陈景恪感到诧异。

 杨溥不是内阁学士、文臣领袖吗?还懂军事?

 上辈子没听说过啊。

 事实上,上辈子他也就知道三杨,具体就不甚了解了。

 况且,史书上也只是提过一嘴他习武,并没有做过多介绍。

 他不知道也属正常。

 不过现在了

解也不晚。

 陈景恪不禁回过头,开始逐字逐句的阅读杨溥的文章。

 发现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虽然不新颖,却都切中要害。

 比如他认为,北方当穷追猛打,不可给蒙古恢复元气的机会。

 要一直打到他们彻底加入大明才可以。

 南方和西南则不同,这里气候恶劣地形条件复杂,族群成分也很复杂。

 一味用兵并不可取,最好剿抚并用。

 对于不服从朝廷的,要给予严厉打击,将其打疼打怕打服,杀鸡儆猴。

 对于服从朝廷的,当安抚之,教化之,使其成为大明子民。

 别的不说,仅此两条陈景恪就敢断言,杨溥绝不是纸上谈兵之人。

 当即就做出决定,必须好好培养。

 大明不缺行政方面的人才。

 不说原本历史上就存在的大佬,仅仅是他穿越后朝廷培养的相关人才,就车载斗量。

 相对来说武将方面就略逊一筹了。

 倒不是无将可用,但那种能统筹全局的帅才太少。

 如果大明选择当一个普通的王朝,倒也够用了。

 可想要实现陈景恪构建的帝国体系,这些人是远远不够用的。

 国家缺少帅才,想要扩张太难了。

 就算能成功,也要多浪费几十上百倍的资源,多造成不知道多少无谓的牺牲。

 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作战,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卫霍在的时候,打匈奴就是摧枯拉朽。

 很多以前表现一般的将领也纷纷立功,各条战线都传来好消息。

 等他们不在了,国家好像突然不会打仗了一般。

 不光没有帅才,以前表现很不错的将领,也纷纷拉胯。

 汉匈战争进入兑子阶段,变成了纯国力比拼。

 汉朝靠着更深厚的家底赢得了战争,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属于惨胜。

 试想一下,如果卫霍多活十年八年,或者他们两个有靠谱的接班人。

 局势绝对不会那么难看。

 所谓时势造英雄,英雄亦引领时势,他们两人可谓是典型的代表。

 杨溥在行政方面的能力,前世已经得到过验证,接下来就看他军事方面的才能了。

 不要求他冲锋陷阵之类的,只要他拥有大局观,能在战略层面有所表现。

 陈景恪说啥都得给他开开小灶。

 之后他又翻了其他人的试卷。

 有些人他知道,前世就很出名。有些人他看名字觉得熟悉,但想不起在哪听过。

 不过大多数人都不认识,只能通过文章来初步了解这个人。

 总体来说都是俊杰,好好培养将来必有作为。

 其中给他印象最深的,是两个人。

 其一自然是曹端,他竟然试图用人权二象性,来重新解读理学思想。

 虽然漏洞百出,逻辑上也经不起推敲,可这种主动改良学术的行为,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而且以曹端在理学界的地位,他带头这么做,能影响到一大批人。

 这对华夏文化来说,可谓是最大的好消息了。

 仅此一点,陈景恪就决定对其倾囊相授。

 第二个人是韩克忠,一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文章写的朴实无华四平八稳,内容是文教方面的。

 他认为大明这些年变革不断,导致思想界较为混乱,士子们不知道该学习什么。

 长此以往,会导致人心不稳,也会给一些魍魉小人可乘之机。

 所以建议朝廷早日确定思想大纲,以安天下人心。

 同时也对学政建设、教化百姓方面,提出了许多看法和建议。

 这些建议都很是中肯,切中要害。

 这妥妥的实干家啊,关键还是教育方面的人才,必须要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