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四百七十四章 龙舟南下,淮水之郡

 李瑄会在未来几年里物色一名有勇气者,学习航海、水文知识,与学者、科学家一起,向茫茫大海发起挑战。

 智慧宫的中外学者听到李瑄的话后,内心震惊不已。

 他们只是在议论天地到底是圆的还是方的。

 以为是一场辩论。

 一直以来,这样的话题只能是辩论,不切实际。

 而至尊却提出尝试,以一艘船只出海,探索天地的尽头。

 这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未知才是最恐惧的。

 或许至尊说得不错,如果天地是球形,从东面出发,会从西面归来。

 至尊改进指南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于茫茫大海辨别方向。

 假如世界不是球形,而是一块陆地,海洋的尽头,就是天地的尽头。

 只是他们疑惑,这片陆地,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实际上,不论是华夏,还是波斯民族,亦或者西方。

 但凡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都有学者猜测过世界是一个球形,而且还是一个在转动的球形。

 原因很简单,太阳与月亮,不断循环,此起彼落。

 如果否定这种说法,就是否定只有一个太阳与月亮。

 但这种超前的概念说出,又令人天方夜谭。

 不在此道者,不会信服。

 从未有如李瑄这样的皇帝,亲自参与辩经,用实际行动去求证。

 笑话坐井观天,许多人却是坐井观天,而不自知。

 “启奏至尊,草民想验证天地如何?见证大千。如有机会,草民愿意渡船入海,跨过扶桑,走进苍茫,不见天边,誓不归还。”

 一名三十余岁,穿着黑色圆领长袍的男子,向李瑄拱手请缨道。

 他不是想表现自己,而是真想求证这个猜测。

 特别是李瑄说出这番话后,心中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哪怕知道东入大海,会是一条不归之路。

 “九死一生,你还敢去吗?”

 李瑄沉声询问。

 “为得真理,万死不悔!”

 男子铿锵有力地回答。

 “郎君叫什么名字?”

 看此人有志向,李瑄询问他的名字。

 在坐的汉人学者,都是有来历。不是科举各科及第者,就是出自名师。

 “回至尊,草民名郭在涛。”

 郭在涛向李瑄回答道。

 他曾明经及第,并出师于天文大家张彪。

 张彪的老师为大名鼎鼎的一行和尚。

 开元年间,一行和尚在丽正书院为事,在科学一道,无人可比拟。

 “勇气可嘉!等待航海敲定,再选拔有志者。”

 李瑄点了点头,他没有轻易承诺,只是记住郭在涛这个名字。

 他会留心郭在涛的学问与创作。

 大航海可不是谁都可以进行的,李瑄没有多少机会去试验。

 现在齐鲁省的第一代新式楼船已经完成建造。

 集大唐在造船方面的能工巧匠,发挥大唐造船工艺的巅峰,李瑄又对船体、风范进行改良。

 现新建筑的船只,负责齐鲁省到渤海都护府的粮食运输,适应航行的同时,找出楼船的缺点,继续进行改造,争取建造出第二代更大、更合适的楼船,能乘风破浪,不畏风暴。

 关于天地方圆,李瑄不再多说。

 浅尝辄止,以后学者们再探讨。

 接下来,李瑄又向学者们讲一个故事。

 基本的力学故事。

 速度和加速度、重力和自由落体、相对论、惯性、弹丸等运动原理。

 这些是后世最基本的知识,也十分容易做出试验,但却是物理的开端。

 李瑄将这些告诉学者们。

 然后提出后世的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动力、牛顿第三定律。

 并在一张纸上列举公式。

 以后学者们可以以此验证。

 物理在这个时代不受重视,学者们除了文史,最喜欢的就是天文。

 但李瑄的身份,意味着他有巨大的话语权。

 他的一言一行,被无数人奉为圭臬。

 他开创基础物理,以及牛顿三大定律,足以是打开许多学者心中的钥匙。

 只要路引正确,许多人会顺着这方面去深入钻研。

 一切科学,从这里开始……

 更多的,李瑄暂且不说。

 每一个知识节点,都需要去酝酿。

 李瑄由衷地希望,智慧宫能进一步发展。

 他的三言两语,是时代的一大步,为学者们赢得无数时间。

 ……

 洛阳城外,大运河码头。

 上百艘船只靠在码头,一部分天策卫士卒,登上船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