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年间落叶凋谢

第四百七十三章 再临洛阳,智慧宫中

 两京古道,虽还未开始动工水泥路,但自安禄山叛乱以后,古道被进一步加宽,特别是潼关以东,虽还存在险绝的道路,然崎岖不平已很少见。

 修建两京古道的水泥路是大工程,沙石厂、水泥厂,只在长安附近,肯定是不足的。

 朝廷在两京古道的华阴、灵宝、渑池、新安等地,都建立有水泥厂。

 预备更多水泥、沙石。

 同时,以水泥铺城池,向中原地区延伸。

 秋高气爽,李瑄的车队到达洛阳。

 得知至尊再幸东都,洛阳城中、甚至洛阳周边县乡的百姓,都来到城南迎接。

 山河裂变,洛阳遭难。那一年里,中原大地,遍是铁蹄,惨绝人寰。

 是至尊拨云见雾,拯溺救焚,百姓无不感激。

 是以,在李隆基禅位李瑄为皇帝时,中原大多数地方无条件支持。除贱为良更为顺利。

 现如今的洛阳府尹为独孤峻。是以前李瑄在西域时的幕僚。

 李瑄在洛阳城的主城门定鼎门,见独孤峻等洛阳官吏,问候一众百姓。

 他特意召一众乡老,向他们询问近些年来的民生,嘘寒问暖。

 百姓们感激涕零,无以言表。

 入洛阳城,李瑄暂且住在紫薇宫。

 宫中枫叶似火,秋菊肆意绽放,有种别样的秋意之美。

 李瑄让妻子们在紫薇宫中游玩,正好可以赏秋菊。

 洛阳牡丹千姿百态,菊花也多种多样。

 她们都是第一次来洛阳。

 待十余天后,再行出发。

 李瑄则召洛阳府尹独孤峻至武成殿问事。

 “官制更改,以洛阳建府,区别于河南省,府尹觉得和以往有何不同?”

 李瑄向独孤峻询问行省制对洛阳有没有影响。

 虽然洛阳与长安同为都城,但中心不在此处。

 洛阳府北至黄河,太行山脚下;东至荥阳,西至潼关,南至汝南。

 虽然面积广大,但在资源的调动上,不如以往方便。

 “回至尊,依大运河便利,粮草皆可轻松进入洛阳,含嘉仓内的粮食,一直满仓。月月有新粮换旧粮。”

 “乾元以来,特别是除贱为良过后,市籍制被废除,崤山以东的行省多先经于洛阳府。更有不少胡商从长安到达洛阳。”

 “因此,洛阳府的赋税,除每年上缴朝廷,还有不少盈余,可用以民生……”

 独孤峻向李瑄汇报洛阳的情况。

 改制以后,洛阳府凭借东都的名声,发展得更为迅速。

 几乎能在长安买到的东西,在洛阳也可以买到。

 洛阳城外,也建立有大量的工厂。

 天下文人、诗人,也总是在洛阳城中汇聚,酝酿盛况。

 “嗯!不错。洛阳府是大唐两京之一,是大唐在中原地区最核心的城池,发展洛阳的时候,不要局限于这洛阳南北的城墙。洛阳府不止洛阳城,百万百姓皆衣食无忧,才算是富足。”

 李瑄点了点头,对独孤峻表示肯定,又不忘对他提点。

 “臣遵从至尊的教诲。”

 独孤峻起身拱手,并向李瑄启奏:“臣有一建议,还请至尊酌量。”

 “但说无妨!”

 李瑄让独孤峻坐下直说。

 他有容人之量,不会因言语过失去苛责臣子。

 “回至尊,现乾元盛世开启,西北边患皆已扫平。当将中枢暂且迁至洛阳,一来可疏解长安的人口,不必再大量运输粮食到长安。二来可以借助南北大运河,对中原、淮南、江南等地区施加影响力。”

 “关中四塞之地,然先帝五次就食于洛阳,已不复天府之国的力量。天子居于洛阳,可使长安暂且休养生息……”

 独孤峻将自己的想法告诉李瑄。

 迁徙中枢,创造盛世。

 结合新法,独孤峻觉得想在工商上更上一层楼,中枢搬迁至洛阳为重中之重。

 相比于长安,洛阳可以直接对河北、淮南、江南、齐鲁等省份产生影响。

 这些地方,全部都是当前大唐最富庶的区域。

 说到底,行省制度下,长安府距离核心稍远,对南方的影响力不足,还需要至尊亲自巡狩南方。

 独孤峻担心因为武则天立神都洛阳的原因,使至尊不想移中枢至洛阳。

 毕竟大唐是两京制,迁徙中枢,不是迁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