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隋(第3页)

 人口

 585年,隋文帝令州县官检查户口,自堂兄弟以下亲属必须分立户籍,检查后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高颎奏行输籍法,令州县官每年依朝廷所定式样检查户口一次,《隋书·食货志》说,从此地方官无法作弊。北方第一次检查,得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余口,此后历年检查,每年所得新附,人数不多。至609年,隋炀帝又一次大检查,得丁二十四万余,新附口六十四万余。这次所得,约合585年所得的半数,其中还有得自江南的新附,足见隐漏的户口不是很多。假设北方历年所得新附口数,为一千万左右(约二百万户),也还远不合606年的户口数。除非606年户口数出于构,否则激增一倍以上的户口,其中很大一部分应在南朝士族势力最大的江南地区。如果这个推测还不算远离事实的话,那南朝陈旧境户数当在三百万以上,口数当在一千五百万以上。这是从未有过的户口数,说明长江流域经东晋、南朝将近三百年的开发,已经拥有约等于黄河流域三分之一的人力,经济上升,成为中国封建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 [80]

 凡属于朝廷所有的户口,都得负担朝廷规定的课役。户口增多,朝廷正常的收入也增多。592年,史籍叙述隋朝廷的富饶说“度支官奏称,府库都藏满,不能再藏,只好堆积在廊庑下”。隋文帝别立左藏院来容纳绢匹,并令人口稠密的河北、河东地区,本年田租减三分之一,调全免。这种富饶景象,据史书所记,曾一见于西汉文、景时期,经七百多年,再见于隋文帝时,实行节俭政治的皇帝,历史上确是极稀有的。 [80]

 隋朝户口流动表

 年代

 户数

 口数

 备注

 北齐隆化元年(577年)

 1

 2

 1

 2

 1号数据出自《周书·卷六》 [62]

 2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63]

 南陈太建九年(577年)

 150万

 260万

 1200万

 2240万

 1号数据出自《北史·卷十一》 [64]

 2号数据出自《隋书·卷二十九》 [65]

 根据学者考证实际人口达1500万 [66]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

 1

 2 [67]


 1号数据出自《通典·食货七》 [68]

 注:统计范围仅包括北周旧地,学者考虑未纳入统计的人口而认为实际约为1250多万人 [69]。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灭齐后



 数据出自《十六国北朝人口考察》 [70],学者路遇、腾泽之认为灭齐后实际人口约为3250万 [69]。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前

 650万 [71]

 [72]

 户数出自《隋书·卷四十二》 [73]

 口数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74]

 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灭陈后

 710万

 [72]

 数据出自王育民版《中国人口史》 [74]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

 870万

 [72]

 户数出自《唐会要·卷八十四》 [75]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

 1

 2 [76]

 1

 2 [77]

 此为官方统计的户口峰值 [78],因学者考虑到依附于门阀士族的浮客、部曲、奴婢、客女以及官户、匠户、乐户、佃农等大量未纳入户口统计的人群 [74],故学者认为实际人口略高于官方统计数据,隋朝人口峰值应约为5032万 [69]。

 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

 200余万

 1500余万

 户数出自《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 [79]

 口数出自路遇、腾泽之的《中国人口通史》 [69]

 注:本表数据参考《周书》、《北史》、《隋书》、《通典》、《唐会要》以及各版《中国人口史》。

 文化

 播报

 编辑

 思想

 隋文帝前期主张调和儒佛道思想,并且主张朴实文学,反对南朝艳丽的文学思想。他提倡儒学,把儒家学说提升到治国不可或缺的地位,鼓励劝学行礼 [85]。各地纷纷广建学校,中原地区学者众多,儒学一时兴盛 [86]。南北朝儒学流派不同,说经各有义例,到隋朝时没有统一的经典,使得科举制度在明经考试方面仍然困难。到隋文帝晚年,他崇尚刑法,公开助佛反儒。

 601年,隋文帝认为学校多而不精,故下令废除所有学校,只保存京师国子学,名额限七十人。刘炫上书切谏,隋文帝不听。同时下令营造寺塔五千余所。隋炀帝时虽然恢复各地学校,然而儒生的地位仍未改善。此时最着名的儒生有刘焯、刘炫,二刘学识丰富,受当时儒生景仰。然而刘炫乘隋文帝购求书籍的机会,伪造书百余卷,题名为《连山易》、《鲁史记》等,骗取赏物。刘焯也因计较束修,声名不佳。隋文帝晚年助佛反儒的举动,使得不少儒生抹黑隋朝统治者 [87]。

 王通

 王通是隋末大儒与隋朝着名的思想家,谥为“文中子”。他主张执政者应该先德后刑才能让人心服 [88];提倡儒道佛三教应该共同相处,而不是互相抵制 [89]。又主张天人之事与天地人三才不相离等思想 [90]。他着有《太平十二策》、《续六经》与《文中子中说》。他的孙子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而他的弟子魏徵亦是唐朝初年的名臣。他的学说,对后来宋代的程朱理学影响深远。

 当时的佛教其中最兴盛的天台宗主张止观说,而禅宗主张顿悟说。止观又称为寂照、明静,主张止息一切外境与妄念,专注于特定对象,并产生对于该对象的正智慧 [91]。顿悟为“明心见性”法门,即是主张顿悟。主张凡事通过正确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领悟要领,从而指导正确的实践而获得成就 [92]。

 经学

 南北朝时期,南北经学有差别,所朝《隋书·儒林传》记载:南人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隋朝继承北朝学风,知名学者有隋朝初年的牛弘、还有后来的刘焯、刘炫当时并称“二刘”,王通等。

 牛弘着有《五礼》,刘焯着有《五经述义》,刘炫有《五经正名》。王通曾聚集第子的有子河汾之间,世人称他为“文中子”,着一”《中说》。降朝政治上的大一线出了思想上的统一,因此王通提出“三教归一”的口号,主张以儒为主,授引信道人儒,预言了三教融合和相互吸收的发展趋势。 [160]

 文学

 由于隋朝时间较短,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大。虽然有提出改革浮靡文风的要求,但是后继中断,古文运动需要到唐朝中叶才成功的发展起来。当时有专门研究音律学的着作,也有不错的散文与诗歌。在南北朝时,南朝文学讲究声律和彩色,北朝文学讲究质朴且实用。由于南朝艳丽的文学征服了北朝,使得隋朝文学大多承袭梁陈学风,没有新的突破。 [93]

 而隋朝南北着名文士,总数居然不过十余人 [94]。杜正藏所着的《文章体式》,有助于学习南朝文学,号为“文轨”。甚至连高句丽、百济也学习杜书,称为《杜家新书》。这使得南朝文学流行到外国,影响较大。584年,隋文帝下令要求朴实文学 [95]。李谔建议不能依文藻华丽而录取人才。然而隋炀帝又提倡华丽的南朝文学,他醉心于南朝的豪华,“三幸江都”,“好为吴语”,“贵于清绮”、“宜于咏歌”的南朝文学,正合他的口味。隋炀帝也是一个文学家,最有名的是《江都宫乐歌》。每作诗文,都要南朝名士庾自直评议才发表出来,可见他是南朝文学有力的提倡者 [94]。

 史学

 史学方面,在隋朝以前的史书,或由官方撰写,或由民间人士自行撰写。其思想比较自由,质量也佳,但由于不容易采用到史官所藏书籍,通常只有纪传没有志书,不能说是完整的国史。593年,隋文帝宣布禁止民间私撰国史,评论人物。自此历朝国史都改为官修,虽然官方修史公正性不足,但由于任用专业史臣撰写,由朝廷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充足,在隋唐以后成为朝廷专门的事业。 [94]

 音韵

 现今可考的最早的韵书《切韵》由陆法言执笔编写完成。

 因南北文化融和,音韵学与目录学的成就尤为卓越。开皇初年,颜之推、萧该、长孙讷言等八人和陆法言讨论音韵学,一致认为四方声调分歧很大,南北用韵不同。以前诸家韵书,定韵缺乏标准,都有错误。陆法言记录了诸人议论的要旨,于601年写成《切韵》五卷。这部书统一书面的声韵,反映了当时汉语的语音,是中国最早的音韵书,该语音系统完整的保存在后来的《广韵》、《集韵》等书中。 [96]

 目录

 目录学方面,隋朝有名的有佛教的《大隋众经目录》,道家的《道经目录》,费长房所撰的《历代三宝记》与释彦琮所撰的《隋仁寿年内典录》。隋廷收集南、北两朝所存书籍,编有《隋大业正御书目录》。唐朝魏徵就是依此编写出《隋书·经籍志》,成为隋以前着述的总录,在目录学上的地位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相同。 [84]

 宗教

 河北崇光寺阿弥陀佛大理石像

 自南北朝以来,佛、道、儒统称三教,占据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隋文帝主张调和宗教与儒学,采用三教并重的策略 [97],并容儒教、佛教与道教以相辅治国 [98]。由于国家开放,流行于西亚的祆教也在中国广为流传。

 佛教

 隋朝炳灵寺菩萨画像

 当时主流的佛教派系有天台宗、三论宗和三阶教。天台宗讲究将“教”、“观”两者发挥到极致并圆融一体,认为法界无相,万物一体。止观是主要修行方式。三论宗因研究《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着称。主张世间、出世间的万有诸法,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 [102]。

 隋朝早期佛教进入极盛阶段,这是因为皇帝与佛教的渊源密切。北周武帝灭佛时,智仙隐藏在杨家,预言隋文帝日后会做皇帝,重兴佛法。隋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对群臣宣称“我兴由佛法” [99],所以积极提倡佛法,晚年甚至排斥儒学,佛教一度成为隋朝国教。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刚即位,招请隐居僧侣出山,号召佛徒“为国行道”,并且听任人民出家。隋文帝还改变后周镇压佛教的政策,诏令全国恢复佛教。听任民众出家,鼓励建造佛像,由官方组织抄写佛教经典保存于寺院。在他当皇帝的二十多年间,度僧尼23万人,立寺3792所,写经46藏,卷,造像躯。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隋文帝崇佛政策的带动下,“天下之人从风而靡,竞相景慕。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佛教经典如此之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现象。 [172]隋炀帝时,朝廷对佛教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隋炀帝还向天台宗智者大师受戒,成为佛家弟子 [100]。

 隋朝共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并且翻译数万佛经,使佛经流布多于儒经数百十倍。隋文帝十分崇佛,仅头两次在各州兴建舍利佛塔就有83所之多,其中以大兴善寺最有名 [103]。又令计口出钱,营造佛像;修治旧经四百部。隋炀帝修治旧经六百十二藏,二万九千余部,成立翻经馆及翻经学士,下令装补故经,并写新本,共译经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 [104]。

 然而皇帝也对佛教严加控制,例如江南区域远离中原,儒家思想的束缚影响较小,思想相对开放自由,故更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171]隋朝把江南佛教有影响的名士集中起来,以便支配,并下令“沙门致敬王者”。

 道教

 尽管道教在争地位高低时反对佛教,但统治阶级对宗教信仰,基本上是采取调和态度的,不仅道、佛两个宗教可以调和,而且宗教与儒学也可以调和。南朝着名道士陶弘景不赞成梁武帝重佛轻道,在所作《茅山长沙馆碑》里却说“百法纷凑,无越三教之境”,意思是三教都有理,不必互相排斥。南齐名士张融遗嘱,要家人给他左手拿《孝经》、《老子》,右手拿《小品法华经》。陶弘景受佛教五大戒,遗嘱要尸体着道士冠服,上面覆盖大袈裟;明器有车马(汉人旧俗);道人(僧)、道士都在门中作法事,道人在左边,道士在右边。他们要求的饰终仪式,正反映对三教的调和思想。隋文帝依据这种传统思想,表示三教并重,实际是重佛轻道尤轻儒。隋炀帝居东、西两都或出游,总有僧、尼、道士、女官(女冠,女道士)随从,称为四道场。他想从道士得到长生药,令道士潘诞炼金丹,六年不成。他责问潘诞。潘诞说,要有童男女胆汁骨髓各三斛六斗,可以炼成。他听了发怒,杀潘诞。 [101]

 艺术

 播报

 编辑

 绘画

 隋朝的绘画艺术也有很高的成就。杰出的画家有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等20多人。展子虔以画台阁、车马、人物见长,他的《游春图》是中国国内已知的现存最古的名画,被认为是山水画的始祖。 [138]

 隋朝绘画仍以人物或神仙故事为主,但山水画已发展成独立的画科。展子虔与董伯仁齐名,同时被召人朝,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新的风格。他们除画寺院壁画外,还画卷轴画,专长于人物、车马、楼阁及山水配景。现存展子虔的惟一遗作《游春图》,是用勾勒刷法,着大青绿,注意远近关系和山树人物的比例,能够于咫尺之中,具备千里之趣。 [161]这证明了隋朝的山水画已经彻底解决“人大于山,水不容泛”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成为卷轴山水画兴起的代表作。 [139]画中山水占了重要的地位,反映出山水画独立发展的趋向。元代汤垕所着的《画鉴》,指出《游春图》是山水画的始祖。 [161]

 郑法士、田僧亮、杨契丹都是隋朝的宗教画家。他们曾经同时在长安光明寺小塔作壁画,郑画东壁、北壁,田画西壁、南壁,杨画外面四壁,当时人称为“三绝”。有一次郑法士要求看杨契丹画稿,杨引郑至朝堂,指着宫殿、人物、车马说:“此是吾画本也。”可见他们的画反映现实生活的能力是很强的。于阗(今新疆和田)画家尉迟跋质那,当时人称他为“大尉迟” [140]善画西域人物,画面上有阴影晕染,即所谓“凹凸法”。这种画法始于南朝的画家张僧繇,对后来的绘画影响很大。 [161]

 书法

 展子虔·《游春图》

 隋朝书法巧整兼力,不离规矩。初唐大家的风范规模,在此已经初步形成。着名的书法家有丁道护、史陵与智永。墨迹则有千字文与写经。隋代的书法以碑刻为大宗,《龙藏寺碑》、《启法寺碑》、《董美人志》等碑刻显示书法风格。隋末唐初尚有书法家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唐初四大家”。

 音乐

 隋朝的音乐,初期受北方少数民族音乐的影响,宫廷乐歌。也都杂有“胡声”。隋平陈后,得宋、齐的旧乐,设置清商署来管理。场帝时,设置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等九部乐。至于乐器如曲项琵琶、竖头箜篌、筚篥、答腊鼓和羯鼓等,都是从北方少数民族和西域流传过来的。 [141] [160]在当时已经知道音阶有七音而非五音而已 [142]。

 隋朝的音乐家有牛弘、郑译、万宝常等。而着名的是万宝常,他原是后梁人,跟父亲归降北齐,后来他的父亲想要逃回江南而被杀,他也被没人官府充当乐户,过着奴隶的生活。到隋朝时,他曾指出郑译所作音乐的缺点。他还写成《乐谱》64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创造。后来万宝常因受到大官僚苏威等人的排斥,得病饿死。临死时,由于气愤,遂烧去自己的着作,只被人抢出一小部分。 [160]

 何妥也是隋朝着名的音乐家。何妥是何国(位于今乌兹别克)人,他还擅长哲学。592年,以国子博士受命制定正乐,当时诸重臣议论纷纷,万宝常也参与讨论,然而一时没有结果 [143]。最后何妥用计让隋文帝采用黄钟宫而解决了纠纷 [144]。何妥又为隋炀帝作御车“何妥车” [145]。着有《乐要》、《周易讲疏》等书籍。当时隋文帝受胡音与南朝“亡国之音”困扰,为了制定正乐召集牛弘、辛彦之与何妥等人整顿音乐,产生符合隋朝一统天下的国乐。当时重臣郑译、苏威与何妥等人讨论许久而没有定论 [143]。万宝常虽然表达意见,然而身份低下,其建议不被采用。不过他取得隋文帝的同意,以他所提的“水尺律”来调制乐器。他的音乐在当时被说成是“西域之乐,乃四夷之乐,非中士所宜行也。”《隋书·音乐志》也把八十四调误认为是郑译的理论,实际上这是万宝常的研究成果。

 科技

 播报

 编辑

 隋朝科技情况如下(右图为赵州桥):

 赵州桥

 科技

 行业领域

 详情

 建筑

 宫殿:宇文恺设计建造的观风行殿,是一座有轮子可移动的宫殿。 [81] [83]

 桥梁:李春设计和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大型单孔石拱桥,比欧洲早700多年。 [83]1966年的邢台地震,大桥依然屹立在洨河之上。赵州桥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光辉范例。 [138]

 宫禁戍卫:何稠设计的“六合城”安装了自动报警装置,还有能转向的机弩,自动瞄准发射。

 手工

 隋炀帝命人照密友柳拚的模样做了一个木偶机器人,装上机关,木偶能坐能站还会磕头。

 隋炀帝命人在紫微城观文殿前造了十四间奢华的图书室,其门窗可自动开合。 [82]

 天文

 刘焯制定《皇极历》是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 [84]《皇极历》定岁差为75年差1°,换算成现在的度数为76.1年差1°,今测为每隔71.6年差1°,刘焯的计算已接近这个准确值。而当时欧洲还沿用100年差1的数据。 [138]

 天文学家耿询发明了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观察天象很准确。 [138]

 隋朝的丹元子,按照晋人陈卓所定的星座,把周天各星的步位,编成一篇七字长歌,叫做《步天歌》,共七卷,文句非常浅近,便于传诵,当时成为初习天文学所必读的歌诀,非常流行,在天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 [161]

 以星历学知名的人,在隋朝还有庾季才、庾质 、卢太翼、萧吉和耿询等人。耿询原是南朝人,后被隋将王世积所俘,成为王世积的家奴。他曾向友人高智宝学习天文算术。他所造的浑天仪用水力转动,观察天象相当准确。隋文帝知道后,叫他充当官奴。他“作马上刻漏(计算时间的仪器),世称其妙”。到炀帝时,才放免为民。 [161]

 印刷

 隋朝发明了世界最早的整体雕版印刷,造出了各种彩色纸张。

 数学

 等间距二次内插公式的发明,后发展出不等间距二次内插法。

 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