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二百四十九章 滑稽(二合一大章)(第3页)

 若是除去攻打杜家屯消耗的炮灰,他依旧手握八万主力大军,但这也是大清最后的“精华”。

 他命人在屯堡外围深掘壕沟,布置陷阱,若是敌军援兵赶到,他也能依托防御工事内攻外守。

 

不过眼见敌军迟迟没有援兵赶到,他便想加速夺下屯堡,于是冒险“暴露”破绽,露出东西面的缺口吸引明军突围。

 明军被困数日突然发现鞑子的破绽,哪还有困守的心思,一下子“突围”两万余兵丁。

 这些脱离大部队打算突围的部众,原本就一心溃逃无心作战,各部组织稀烂无比,黄台吉只是分别派出万余铁骑,就将他们分割包围各个击破。

 根据被俘明军供述,皇帝亲征的队伍仅有六万人,除去前日子绞肉战死的,突围逃跑战死的,以及被俘的一万余人,屯堡内最多不会剩过一万五千人。

 顺利清除屯堡外围的骡车大阵,通往屯堡的大道已经敞开。

 黄台吉深信,只要动用八旗战兵至多厮杀两日,就能俘获这位南朝天子达到“起死回生”的战略目标。

 站在屯堡塔楼的朱由检透过千里镜,看见站在木台上的满清皇帝。对方也能看见他的身影。

 双方都感慨对方不如自己想象的模样。

 朱由检觉得黄台吉像个衣着华贵的胖地主,黄台吉觉得朱由检模样清秀,不像帝王,倒像轻佻的年轻富商。

 黄台吉缓缓抬起手,犹如握紧一把长剑对准朱由检,那无声的行为像是在说,你马上就是我的阶下囚。

 朱由检见状浑身一凝,恍若一块冰雪顺着衣领缝隙刺激皮肤。

 明明互相对视也不会少一块肉,朱由检却不敢再与黄台吉对视。

 他身边护卫的兵丁越来越少,从六万人下降到一万三千八百人,而这个数字仍在下降。

 这时,一些被迫剃发降请的俘虏,被鞑子押到堡前劝说朱由检投降。

 俘虏声称大清皇帝所求不过是明清修好,只要朱由检同意议和,两国可以永结兄弟之盟。

 不过为确保议和策略得以执行,顺便拿到一些岁币补偿,大清皇帝需要扣留大明皇帝两三年。

 大清皇帝熟读汉学,一定遵照中原的传统善待大明皇帝,不使友邦君主遭受一丝屈辱。

 对方的其他提案更是荒唐至极。

 奴酋居然要他签订契约,承认关外领土皆是满清疆域,要他下诏尽撤山海关外所有兵丁,就连已经夺取的辽东地盘也要全部抛弃。

 抛开以上的不平等条款,奴酋另一套方案却相对简要。

 对方点名黑旗营主帅李牧,背嵬军大将章献忠的首级,只要朱由检肯命此二人遣散麾下部众再拔剑自刎,那大清愿与大明永修和平。

 面对这种离谱的提案,居然有几人觉得可以考虑,只用两个人的首级,就能换取屯堡内一万余士卒活命,换取大明边境安宁。

 两人的性命与天下人相比,孰轻孰重?

 武将驳斥这些人异想天开,“李都督与章总兵两位忠臣为国浴血奋战,到头来还要蒙受不白之冤,为你们自刎献头?”

 另一些文官也觉得此言太过糊涂,连想都不该想。

 若是真的做了,那比唐玄宗连杀良将,赵构赐死岳飞,明英宗杀于谦还要昏庸。

 朱由检虽然怕死,也害怕屈辱,但死要面子的自尊还是压倒对死亡、屈辱的恐惧。

 他大明已经经过一次天子沦丧的耻辱,怎可再来一次,他怎么可能做昏庸的赵构、朱祁镇!

 他要是敢答应,去了地府见到列祖列宗都会被活撕咯。

 可是拒绝鞑子的议和条件意味着死战,朱由检已经做好身死的准备——

 他也想参加战斗,但更怕敌兵给他生擒。

 于是他命王承恩为他在这塔楼上悬挂一段麻绳,一旦鞑子杀进屯堡,他就悬梁自尽留个全尸,宁死也不做鞑子的俘虏。

 谁料王承恩也是个死忠,多挂了一个绳套。

 眼见王
 

承恩与自己同存死志,朱由检不禁感慨患难见真情,大乱见死忠。

 其他文武官员见皇帝心意已决,于是怀着各自的心思布置城防去了。

 随着鞑兵发起更加猛烈的攻势,朱由检短叹一声,“时辰到了。”

 一君一臣,一主一仆,二人就这般踩在木椅上,将脑袋凑近绳套。

 可就在朱由检挂上去时,忽然听见楼下传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报信的亲兵一边踩踏台阶上楼,一边高喊,“黑旗,是黑旗!援兵来了!我们有救了!”

 只听啪嗒一声,情绪激动的朱由检反射式踢掉脚下木椅,整个人的体重都挂在绳索上,扯不开一点。

 而一旁早已踢掉木椅的王承恩已经被吊得开始翻白眼。

 朱由检拼命张口想要呼救,却发现自己发不出一丝声音。

 强烈的窒息感犹如一双大手掐住喉咙,朱由检心头一沉,暗骂自己难道要死在援兵赶到的黎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