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二百四十二章 注意看这个男人叫小帅(二合一大章)


 代善透过千里镜向南张望,一个怪异的球形风筝早在敌兵渡河前就悬在半空,用一根粗壮的麻绳连接地面。

 他这些天时常看见怪东西从南边飞来,抛下数百张宣传“反清言论”的黄纸。

 有些风筝撒完黄纸便会落在远处,竹篮中跑出名士卒到处厮杀。

 这些士卒勇武的很,就算被抓住也是宁死不降的顽固态度,更不肯透露这球形风筝究竟是何物。

 接连数百敌兵降落辽中平原搅得各路庄园、屯堡不得安宁。

 而在球形风筝下,约莫两三万明军战辅兵有序渡河,而在东南一角也有两三万明军架桥渡河。

 代善分不清谁是战兵,谁是辅兵。不少明军披着清制布面甲,五颜六色的极其显眼。

 数百面五颜六色的旗帜随风招展,其中便有屡次挫败大清的背嵬军镶黑旗。

 那些镶黑旗帜囊括下的背嵬军精兵不下七千,数十面镶黑旗仿佛涌出一股股黑烟,在高空凝聚成一条附带黑色条纹的白色骨龙,笼罩在沈阳城上空,直勾勾地盯着全城八旗军民,仿佛要将所有旗人一口吞下。

 糟糕的是今日凌晨细作传回消息,代善睡醒才查看内容——

 南朝皇帝御驾亲征,此时大概走到松锦一线。

 连南朝皇帝也要插一脚辽东事务了,代善忧愁地想,黄台吉果真击败了背嵬军么?

 南朝诸公一向警惕皇帝出京,怎么会“放任”皇帝领兵出征?

 除非发生了什么决定性的大胜利,使得朝廷诸公没底气劝诫皇帝,而皇帝本人也不觉得征伐辽东是冒险。

 背嵬军奇袭辽东拿下多座卫城屯堡,但胜利还不够大,不足以打动皇帝违背百余年的“祖制”御驾亲征。

 唯有一种可能,他大清皇帝在辽南遭遇重大失败。

 黄台吉不仅没有收复辽南,也没有征伐朝鲜,只是丧家犬一般绕过背嵬军设下的坚寨,踏上千余里的远路。

 代善懂了。

 这就是为什么黄台吉还没北返,莫名其妙就要“征伐”朝鲜,以及南朝皇帝御驾亲征的真正原因!

 南朝皇帝御驾亲征,必定簇拥着数万明军精锐。

 即便他此刻挡住数万明军、守住盛京,辽中平原各地的统治也摇摇欲坠,说不定要退回赫图阿拉像那般去过苦寒日子。

 黄台吉啊,黄台吉,大清的江山都全靠你了。

 你可千万赶回辽东,挡住南朝皇帝的东征军队啊。

 而他现在身处的境遇也不佳。

 代善下意识环顾四周参差不齐的守军,一些低于十六岁,乃至十二岁的旗丁就像一个个没断奶的小子。

 相比孔武有力的壮硕明军,这些半大小子真的能守住盛京?

 额头汗涔涔的,代善不由得紧抓墙垛粗糙的墙面,十指的指甲几乎要抠出血来。

 盛京攻防战会是一场恶战,一场消磨真满洲更多骨血的决战。

 他必须坚持,也只能坚持住,爱新觉罗家族才有未来。

 城南不远处有一处渡河的石桥,数万明军却自顾自在浑河拐角处铺设数条浮桥。

 代善当即下令开炮,冀图阻挠明军顺利渡河。

 可当红衣大炮喷出的炮弹距离明军还差一二里,他才恍然大悟——

 敌兵早就知道他的火炮布防位置,所以刻意选在火炮射程外一点的位置渡河,但又不至于离得太远,走太多冤枉路。

 是那个能载人的球形风筝!

 代善心说应该是了,既然能载人,那么运载的兵士也能携带千里镜。

 只是他有一点不懂,火力点布置这种复杂的情报,他们是如何间隔高空传递情报的?

 画在纸上丢下去?

 可是他时时刻刻关注敌人的动态,没看见一纸半稿飘下来,也没有复杂的旗语挥动,高空呐喊也不见得听清。

 难不成是歪打正着?

 面对想不通的问题,代善选择放弃思考,然而背嵬军创造的新疑问接踵而至——

 分置两侧登陆的明军并未急着进攻,而是派出第三部绕到盛京北面,

三面大军开始就地安营扎寨、挖掘壕沟,一面很大的镶黑旗大纛竖在一顶营帐前面。

 安营扎寨并不稀奇,这说明敌人还没狂妄到以为当天就能夺取盛京。

 正常人面对防守森严的坚城,都会选择稳住自己的阵线扎下营寨,吃饱喝足休整一日除去行军的疲惫。

 随后观察守军布防,尝试打一打“破绽”,若是打不下来再选择长期围困耗尽守军粮草。

 可敌兵挖掘壕沟却显得格外“奇怪”。

 那不是常规意义上一两条守护营寨的简单战壕,而是数十条一起开挖,背嵬军亲自动手,其他友部协助的全新战壕。

 数十条壕沟向前参差推进,就像数十只巨型钻地虫挖出一条条肉眼可见的爬行轨迹。

 这种闷头苦干的防御工事甚至没有出现纰漏,仿佛有一只眼睛俯瞰着大地,使用某种传音秘术通知修正地面的兵士修正错误。

 坑中的泥土被抛飞,士兵们高举两面盾牌,分别保护自己与挖土的作业人。

 “开炮!”代善下令大小口径的火炮全部开火。

 可是除非走了狗屎运,一发炮弹正好落入壕沟之中砸死一两个倒霉蛋,或是碾死一条纵队的敌兵,不然只能撞击地面弹跳起来伤不到任何挖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