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呼百应余沉香

第二百四十一章 我们是寨子的明星(二合一大章)(第3页)

 与此同时,携带战旗的背嵬军又双叒叕迎来五百玩家,除去后方留守的兄弟,前线作战的战斗组已达八千人。

 背嵬军升起令汉民们惊诧的观测气球,监视数十里外东路官道的敌人踪迹——

 一旦黄台吉率领主力抵达辽中平原,观测气球能第一时间报告消息。

 ……

 被迫绕行原路的黄台吉仍在赶回辽中平原的路上。

 他在萧家关被耽误数日,一千背嵬军用命换掉他三千大清勇士。

 外藩蒙古的贝勒怨言丛生,就连朝鲜人也屡屡逃亡。原先浩浩荡荡的十三万大军眼下只剩八万余兵马。

 刚刚抵达镇江堡,黄台吉便收到朝鲜的消息——

 或许是逃亡的朝鲜兵丁
 

带回去大清皇帝兵败的消息,朝鲜人也渐渐抖擞起来,声称近日收成不佳,难以为皇帝大军提供粮草。

 这正给黄台吉出兵教训朝鲜的口实。

 朝鲜王毕竟是在他面前三拜九叩的臣属,哪有君主下令,臣属不尊的。

 他派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统领剩下的外藩蒙古士卒,讨伐不臣的朝鲜。

 表面上是给外藩蒙古抢劫消怨的机会,实则是防止他们进入辽中平原,就撒丫子跑回草原,甚至带崩蒙古八旗的心态。

 大清的元气不能再分散了。

 大清的核心力量拢共就满蒙汉旗兵,蒙古汉军也是靠着满洲丁口压制着,才能维持如今的大清局面。

 满洲八旗的丁口本就不多,还经历几场损失惨重的败仗,即便算上留守辽东的满洲兵估计也跌破六万五千,眼看就要压不住蒙汉旁系。

 一旦大清皇帝兵败绕路的屈辱消息传回辽东,并且亲眼看见数万垂头丧气的八旗兵,大清上上下下所有臣民都会震动,他就是想积攒撤去草原的人力、物资也恐怕不能如愿。

 由此,黄台吉打破萧家关那天起,便派出一百骑术老手,一人五马,一路上尽可能星夜兼程赶去沈阳报信——

 不说皇帝兵败绕路,只说清兵驱逐南朝兵马、收复辽南之地。

 可惜明军善于舟船,吃了败仗也能迅速退回安全岛屿。

 黄台吉本想好好安顿辽南诸城,奈何朝鲜国内不稳,他急需调兵前去稳定局势,以免藩属朝鲜变成敌人。

 短期内他难以迅速返回辽东平原,只能让辽东各地守军安稳坚守。

 而背嵬军一战不成,很可能故技重施——顺着河流深入辽东腹地。

 他任命退休赋闲的代善总领全局,不可轻易浪战,务必坚守待援。

 他料想背嵬军就算真有一两万兵马,在熊岳驿、萧家关阵亡数千,最多还剩一万兵马,凭借沈阳、辽阳、海州诸城的守军,应该能进一步消磨背嵬军的有生力量。

 待他返回辽中平原,还有与之决战的余裕。

 只要消灭掉背嵬军,这辽东就还是大清的辽东。

 ……

 然而收到消息的代善只叹皇帝的传令晚了几天,海州,辽阳等等卫城屯堡的守军皆因主动出击遭遇惨败。

 辽阳及其周边的败卒陆续逃回,辽阳城此时怕是已经落入敌手。

 诸多负面消息犹如雪花般传入沈阳——

 满蒙汉旗丁损失严重,各堡、庄园的奴隶接连暴动,就连一些忠诚的包衣也自发剪断鼠尾辫,加入背嵬军的伐清大军。

 按照陛下预估的万余背嵬军已然膨胀成数万,而陛下的大军仍远在朝鲜,还不知道何时返回。

 在主力大军返回之前,他所能依靠只有全城的旗丁。

 他下令沈阳内外所有十二岁以上,七十岁以下的满蒙汉旗丁全部自备武装、粮食进驻沈阳城,城内妇孺也得参与后勤。

 如此“杀鸡取卵”的做法也才勉强凑出两万五千旗丁。

 诸多包衣叛敌的消息,导致代善根本不敢信任汉人,只是优中选优挑了一万五千相对忠诚的包衣加入武装。

 全城战斗人员集结四万战辅兵,然而人多了耗粮也多。

 代善按照一个月存粮的额度向四周的屯堡、庄园摊派,就算抢走奴隶过冬的口粮也要筹措!

 眼下已经不是担心奴隶愤怒的问题,而是大清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沈阳聚集着各路八旗贵族、将官的家眷,同时也是大清行政官吏的核心首脑。

 一旦沈阳陷落,家眷、官吏尽丧敌手,不仅对清兵士气是重大打击,还会让大清的行政能力倒退回部落状态。

 代善不可能一言不发地
 

舍弃沈阳,撤去抚顺以东的老家。

 毕竟只有沈阳这般大城才能容纳这些达官贵人,有舒适的设施与房屋过冬。

 谁也不知道背嵬军裹挟着“奴隶”杀到哪里——他接连派出辽阳侦察的探马几乎无人返回,仅有一些识途的战马跑回。

 万一他下令全员撤回老家,却在半路上遭遇敌兵,那就失去了守城的优势。

 而皇帝陛下再三嘱咐莫要出城浪战,海州辽阳兵败也是这般教训。

 不过代善不用纠结守城,还是回老家的问题了。

 因为背嵬军集结的数万战辅兵已经跨过浑河,朝着沈阳城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