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文抄公的觉悟1


 工作就这么变了,导致杨庆有回家的路上很唏嘘。

 光荣的民警和搞文艺的笔杆子之间,普通人肯定认为后者好。

 每天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坐那动动笔,月底就能领工资,说出去好歹也是一文人,倍有面子。

 不用跟片警似的,天天风里来雨里去,要么面对家长里短,整的口干舌燥还讨不了好,要么就是跟地痞流氓打交道,危险不说,还不给加班费。

 可是。

 他们知道会起风吗?

 搞文艺工作,用屁股想,杨庆有都能猜到,起风后讨不了好。

 兼职写首爱国歌曲还则罢了,你要专门干这一行,到时全团上下都倒霉,就你例外,可能吗?

 起风后,被下放到农场劳动的,哪个不无辜?

 你给祖国写过歌,那人家还给祖国造过枪呢!谁听你解释?

 总之,岗位不对,就是你人不对,话语权不在你手里,怎么着都是你的错。

 仔细琢磨过后,杨庆有很不看好自己的未来。

 老子招谁惹谁了?

 刚换工作的美好心情顿时荡然无存。

 至于回院里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换了工作?

 杨庆有又不傻,他才不会跟阎解成似的,生怕别人不知道丫工作体面,当个民警已经够体面了,没必要再往脸上贴金。

 再说了,让邻居们人人羡慕又有什么好?

 高调之后,众目睽睽,但凡有点小闪失,都能给你上纲上线。

 还是那句至理名言:不能说群众坏,但你不能否认,群众之中有坏人。

 易中海就是最好的例子,看看人家,尽管拿着六级工七十来块的工资,仍旧天天吃糠咽菜,连辆自行车都不敢买,是买不起吗?不是,是生怕被别人惦记上。

 时代观念如此,没人敢违背。

 “庆有下班了?”

 “哎,三大妈您这是要出门?”

 “嗐!我也是刚回来,这不听说胡同口的供销社来酱菜了,抓紧去买点儿。”

 “那可是好消息,不耽误您了,您抓紧去吧!”

 跟三大妈打完招呼,杨庆有把自行车推进屋,泡上茶,掏出纸笔开始捋上辈子会唱的爱国歌曲。

 既然注定了要当文抄公,怎么着也得有点敬业精神吧!